一、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成功的“王阳明”
了解王阳明,还是应该感谢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那大概是2009年的事情。我大学的专业就是历史,所以我喜欢了解一些伟大历史人物的故事。在《明朝那些事》里面的王阳明洒脱、机智,神鬼莫测,对天下苍生有一种责任感。王阳明身上的“成功者”标签吸引着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渴望有一番事业成就的大学生。后来,我又读了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是从一种敬佩崇敬王阳明的角度所写的,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渴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成为另一个王阳明”的心吧!我们也可以认为很多人心中有一个或多个:姜子牙、诸葛亮、曾国藩、左宗棠等等伟大的历史人物,亦或是比尔盖茨、巴菲特、乔布斯、马云等等商界奇才。他们建功立业,叱咤风云。有诗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李鸿章《入都》。
我们喜欢王阳明可能是因为他身上有这样一个最大,最闪亮的标签:成功者中的成功者。他既是军事家,当过兵部尚书,指挥过千军万马平定叛乱;又或是政治家,当过两广总督,位高权重;还可能是教育家思想家,传道受业,让心学一时流传天下。
真正系统了解王阳明心学却是在2016年了。 此时我已经工作5年了,我开始审视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渐渐对生活有了新的体会。我那时希望自己能够原汁原味的了解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便开始读原作《传习录》去了解王阳明的思想。
我对心灵鸡汤有了一些免疫力,可能是现实的平凡让我开始变得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了。每个人的生活其实很平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搅动风云,屹立时代潮头。像《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一样,既有如花美眷,又有伟大事业要做。仓央嘉措的那首诗带给人们许多美感:“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只是每个人都会有跌宕起伏,绚丽灿烂的人生吗?不是每一个人有发家致富、获取功业的机会,那么我们还要再读世人认为的成功指南《传习录》一书吗?
二、《传习录》=“《论一个人修养》”?
心学不是一门专门为成功而设的学问,而是要让我们通过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欲望的克制,自我构架一种良心自我评价体系,从而最终达到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充盈。所以它是人生指南,并不是成功指南。当然如果一个人更好的认识自己,造福社会,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认可,还会不成功吗?面对得失、荣辱,你不会那样在意,因为你内心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王阳明老先生从来没有把这本书看成成功指南。当然现在社会上的确有很大一股“阳明热心学热”,在喜马拉雅的播音app上关于王阳明的播音专辑很受人欢迎。不能说这是不好的,只是读者和听众在读和了解王阳明前,可以先给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出于什么动机去读王阳明心学的?是我把它看做成功指南吗?还是我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升华。
当然做人说话不能一竿子把人打死。三国演义《临江仙》中有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王阳明的机智和狡猾,读来让人开心敬佩。读《明朝那些事儿》一定会有所得。了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丰富了人们的知识阅历。
《传习录》与《论语》一样,都是让每一个人加强自我修养,更好的肩负社会责任的“做人指南”。只不过《传习录》中有很多佛教禅宗的思想,如果你又对佛教了解比较少,那么了解《传习录》会有一定的障碍。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给人特立独行的感觉。古代禅师说话行事也与一般人不同。举一个在高中“思品”(现在叫做道德与法制)教材里面被批为“唯心主义”的案例。80后的小伙伴们会有一点印象:
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印宗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惠能忍不住插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其实慧能的意思是说:你们讨论的都不对,是因为你们局限在这旗幡飘动这件小事上。你们只想着争论谁对谁错,就有了胜负心,有了胜负心,内心就不清净了。我实在看不出这个例子到底有什么唯心主义在里面,当时觉得这个慧能说的话真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用一个词,就是很多小伙伴们在参加公务员考试培训的时候,某某老师讲到某类题的简便秒杀解法时用的一个词:“酷炫”。对!就是“酷炫“这个词。
可以再举一个禅宗的例子。寺庙中的规矩是如果一个禅师走进房子里面,弟子必须站起来行礼。但是其中一个弟子认为:只要我心中有老师,为什么要站起来呢?于是禅师进房子的时候,他没有站起来,然后把他刚才心中想法告诉了禅师。禅师向他走近,给了他两耳光。弟子很不服气,质问禅师为什么打人。禅师说道:按照你的说话,我打了你其实就是没有打你。弟子顿时石化,哑口无言。
这样的情形在《传习录》中也是有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翻译一下。先生游览南镇,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中的花树问:“先生认为天下没有心外之物,比如这株花树,它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又有何干?”先生说:“你未观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样寂静。你来欣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颜色就显现出来。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的意思是如果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感知,那么万事万物又谈何存在呢?当然,这些属于思辨哲学了,绕来绕去会把人绕晕的。在后面我会慢慢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王阳明的这些话和思想,给我们的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这将对我们认识世界产生很大的效用,对建立强大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宋明以来,儒家、佛家、道家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王阳明老先生练过打坐,弄过禅修,还练习过道家的修仙术。曾有一段时间想出家修仙,只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无法割舍对亲人的眷恋,最后坚定了对儒家的信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的思想的确受到了佛道两家的极大影响。喜欢崇敬他的人们用“集大成者”来赞誉他,反对质疑者用“离经叛道”来诋毁他。
不过王阳明在去世前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想他的内心世界是光明而强大的,是幸福而满足的。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如果心学真的不值一提,那么王阳明的“岩中花树” 的典故就不会被一次又一次的批判为唯心主义了。所以小伙伴们,在听完所有的内容后,希望你能对心学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也希望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然,我更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开启心灵之旅,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