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败的梦魇
靖难之役历经四年,朱棣以燕地一地之力敌全国上下之兵,最后成功夺得帝位,这是极其不易之事。
这其中固然有明初军事大神们皆被朱棣老爹屠戮一空的原因,朱棣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战争初期,朱棣先败朱元璋时期的防守名将耿炳文,其后又两次大败二世祖李景隆。虽然这其中黄子澄“通敌”一般的愚蠢策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过这并不能掩盖朱棣的才能。连续的胜利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朱棣自己都有点飘了。
其后朱棣受挫于济南城下,被“一介书生”铁铉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常败将军”盛庸玩弄于股掌之间。要不是朱允炆曾下令不要伤了朱棣性命,他自己怕是已经交代在齐鲁大地了。
自此以后,济南城就成了朱棣挥之不去的梦魇。兴许每到午夜梦回之际,他还会梦见自己命丧于那块在济南城门口砸到自己马头的铁板之下。
济南之役后,双方便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朱棣再也没有了战争初期纵横天下之彩,反而数次败于盛庸之手。张玉等大将也在乱军之中丢了性命。
此时的朱棣心里也不得不想起了他不愿去想的那两个字——失败。
是啊,失败。虽然此时战事胶着,他与盛庸互有胜负,但是盛庸拖得起,他耗不起。
他是叛君之臣,以清君侧之名,行篡位夺权之实,军心本就不稳。尤其目前兵锋受挫,将士们自然都忍不住考虑以后的出路。他朱棣失败了难逃一死,但是士兵们不是啊。
此外,朱棣手里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朱允炆手握天下,土地、人口、资源非朱元璋能比。长此以往对峙下去,双方的差距只会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想到如此,朱棣内心一片冰凉。他仿佛看到自己兵败之后,被自己手下不知道名字的小兵绑了,抓到京城领赏。
他自己恨不得马上能提兵至南京城下。但这个念头一起,济南城下战败的阴影就如幽灵般飘荡在他的身边,一把掐住他的脖子。
第一次,他感觉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这时候道衍和尚站了出来,这个把他推上贼船的怪僧质问他去京城为什么一定要经过山东?
朱棣醍醐灌顶,原来他自己一直陷入了思维盲区,觉得不打下山东自己就无法进军京城。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想通了的朱棣重振军心,如游击队一般游走于徐州、宿州等多地之间。七拐八绕,和泥鳅一样滑溜,但兵锋直指京城。
经过几场决定性的胜利,朱棣终于率先攻克扬州,紧接着包围南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跳出思维盲区
朱棣和道衍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我曾经被邀参加一个项目必要性研究的会议,会议主持人事前把会议的时间、地点、会议材料等都预先给了我们。
但是会议前她通知我们,由于领导占用,我们预定的会议室不能用了。其他会议室也都被预定了,会议可能需要改期。
这个项目我是后期的执行负责人,当时周期已经比较吃紧,需要尽快敲定一些细节。所以我主张会议照旧。
这下会议主持人犯难了,没有会议室,这个会没办法开啊。
我看他犹豫不决的样子,我问他我们目的是为了开会敲定一些细节是吧。
她说当然。
我又说与会人员就四人,那么我们用会议软件在线上开会就好了。也不是一定得在会议室进行。
她觉得这个提议不错,询问了另外两人的意见后,会改在线上如期进行。
这就是思维盲区,达成目标的充分条件有很多,并且不止一个。需要充分认识到的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一个不行大可换一个,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任何事都要把目光聚焦在充分条件上,而不是纠结于一些无法达成的充分条件。
搞清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我们做事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