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首先是思想和行为问题,语言问题仅是派生问题。
经验主义看世界
看这本书三观再次被刷!高中政治课本里宣扬唯物主义,批驳唯心主义。被洗脑多年,作者却告诉我们第三种观点。
互动属性
你是如何理解一个概念的呢,具体或者抽象的?
例如"爱",作者举例,客观论者会认为"爱"有不同含义,每种含义按照内在属性如喜好、情感、性欲等被定义。
而经验主义认为
我们对爱的理解只是部分依据这种内在属性,而大部分则是隐喻性的,并且主要依据诸如旅行、疯狂、战争、健康等表达自然经验的概念去理解。因为这些用以定义其他概念等概念源自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之中,被它们以隐喻的形式定义的概念将根据我们所称的互动属性被理解。
作者怎么知道的呢?是通过深入思考"假枪"是什么。
例如“黑枪”和“假枪“这两个概念,客观论者会说黑枪是一把黑色的枪,假枪不是一把枪。但这个解释没有说明假枪是什么。
作者指出,假枪保留了枪的知觉属性(一把假枪感觉起来像一把枪)、肌活动属性(可以像真枪一样握它)、目的属性(具有真枪的某些作用)。但它取消了功能属性(一把假枪不能射杀)、用途来历(如果它被制造成一把真枪,它就不是一把真枪)
这表明我们依据属性的一种多维完形(嗯,就是多维度的意思)去构建枪的概念,这里的维度是知觉、肌活动、目的、功能等等。
而这些维度不是枪内在属性,它与我们和枪的互动方式有关。
当人们真正理解枪的概念时,它至少部分是由跟知觉、肌活动、目的、功能等相关的互动属性定义的。
范畴化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真的如事物本身的样子吗?
在心理学里,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获得信息和理解事物会有喜好偏差。而在认知语言学里类似的概念就是范畴化了。
范畴化是通过突显某些特征,淡化其他特征或是隐藏其他特征来标识一种物体或经验类型的自然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所作的真实陈述是基于我们范畴化事物的方式,从而也就是基于这些范畴的自然维度所凸显的特征。... 通常以人类范畴所作的真实陈述断言的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特性,而只是相对于人类机能有意义的互动属性。
人与环境一体
作者指出,客观主义聚焦于理解外部世界,主观主义聚焦于理解内部世界。他们都基于这样的理念:人是独立于环境的。
而经验主义的理解基于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环境及与他人的互动。
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
我们已经了解到,我们用空间的概念理解时间,例如在英语中用空间介词 in at 连接时间,在汉语中前后形容时间(从前以后)。此外,词序等词语在句子中的空间形式也能表达意义。
我们说话是线形序列,说一个句子时先说一些单词,后说另一些单词。因为说话与时间有关,时间又是依据空间被隐喻概念化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依据空间来对语言进行隐喻概念化是很自然的。
英语中有这样的现象:形式A离B越近,对它的影响就越大。
紧密度就是效果强度。
例如作者举的例子:
John won't leave until tomorrow.
Mary doesn't think he'll leave until tomorrow.
否定词离 leave 越近,效果越强。
He is not happy.
He is unhappy.
Unhappy 的否定更近,表示sad,而 not happy 可能不快乐也不难过。
Sam killed Harry.
Sam caused Harry to die.
表示原因的形式与表示结果的形式越接近,因果关系越强。
为什么 with 这个词表示伴随也表示手段呢?因为这来自"工具是伙伴"的隐喻。
隐喻如何构建现实
作者举例,有个外国人看到 solution 这个英文单词时,把问题解决看成化学隐喻,因为 solution 有溶液的意思。有了解决之道后,问题会消解 (dissolving),但是不会真正消失,它始终存在在溶液中。
这是一个有趣的隐喻,但和我们通常认为的"问题会消失"的隐喻不同。
化学隐喻的内在可能性引起我们注意是一回事,但时按照它来生活确是非常不同、更为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许多无意识的日常活动依据"难题"隐喻被构建,以至于我们不太可能通过有意识的决断简单迅捷地转向化学隐喻。
隐喻如何可以构建现实呢?
当我们按照隐喻开始理解我们的经验时,这种力量开始起作用;当我们按照它开始活动时,它就会变成一个更深刻的现实。如果新隐喻进入我们赖以活动的概念系统,它将改变由这个系统所产生的概念系统、知觉、活动。许多文化变革起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入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例如,全世界的文化西化其实部分就是把"时间就是金钱"隐喻引入这些文化引起的。
作者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观察现实的一种方法,而且是进行政策变化、采取政治和经济行动的许可执照。
Jimmy Carter 总统在面临能源危机时宣布进行"道义战争"。如果你把能源危机看成战争,你接受存在外来敌人的看法,那么当卡特通过经济制裁使OPEC 削减一半石油价格,你就会认为他赢得了战争。反之,你不觉得他有什么“胜利“。
大多数情况下,重要的不是隐喻是真实还是虚假的问题,而是伴随隐喻而来的认知和推理,以及隐喻所批准的行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用隐喻来界定现实,进而在隐喻基础上采取行动。
后记:这本书非常不好读,术语多且拗口。我就能读懂的部分梳理了一下,还有许多概念没有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