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是第三次被搬上电影荧幕。
它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闻名的推理小说家,与松本清张和阿瑟·柯南·道尔并称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
喜欢侦探推理小说的人肯定都知道这位伟大的小说家,粉丝们喜欢把阿加莎亲切地称为阿婆。
阿婆一生写过80多部享誉世界的侦探推理小说,简直就是超级码字机,她的著作在全球的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著作。
《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等经典之作一次次被用各种形式搬上大荧幕,由此可见阿婆的作品拥有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
比起大家熟悉的智商爆表、帅气逼人的卷福,阿婆笔下的大侦探波洛更加平易近人。
他的设定来源于比利时移民,小个子、鹅蛋头还有夸张的八字胡,这个个子不高、相貌平凡、精明干练的侦探就是大侦探波洛。
有趣的是,有几个朋友看了首映之后,居然和我吐槽他们在观影时睡着了……23333。
其实这并不奇怪,阿婆的故事更加感性,她更侧重于对人性和心理进行探究,大量的笔墨都着在了人物的刻画上。
这与大家熟悉的,福尔摩斯那种又帅又酷的推理演绎表演完全不同。
这种传统套路的叙事方式,没有爆米花电影那种给人眼球带来的第一时间的冲击快感,却很适合与几个好友窝在沙发上一边猜测探讨,一边喝茶闲聊。
另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舍弃了自己独有的群像戏优势,而非要模仿福尔摩斯,几乎完全没有体现出波洛破案的特色:心理流。
原著中的波洛是个不屑于根据现场细节来分析案情的家伙,他更擅长观察所有牵涉其中的人们,通过自己浮夸的举止和欺骗性的外表,在与嫌疑人的交流中,轻易就套出了话来。
所以主角波洛在电影中的表现被粉丝诟病为:严重 OOC 啊!
亲,你是不是拿错剧本了?你明明是个罗里吧嗦、礼貌过头,和蔼可亲的胖侦探啊!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阿婆的传世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国内近期刚刚上映,充满了英伦气息的侦探电影。(我才不是为了德普叔去看的呢,哼<( ̄︶ ̄)>
《东方快车》的1974年版和2010年版都非常不错,相比之下17年在故事的叙述和主人公波洛的刻画上有些平庸,甚至是跑偏。
波洛不像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倒像是从柯南·道尔笔下跑出来的福尔摩斯,打架撬锁样样精通,福尔摩斯坐上了开往霍格沃茨的火车,漂亮的火车夜行图也无法弥补这一版电影的硬伤。
当然17版也有属于自己动人的部分。
但今天,不谈电影好不好,以新版为背景,我们来单纯的谈一谈,《东方快车》的故事本身。
----- 严严严严重剧透请注意-----
《东方快车》是典型的暴风雪山庄式的故事,克里斯蒂本人正是这一推理小说模式的鼻祖。
大名鼎鼎的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是个留着两撇神气胡子的比利时人,为人挑剔、自负,但是相当聪明,相当出色。
一个寒冷的冬日,波洛乘坐“东方快车”前往法国的加来,转渡轮去往伦敦办案。
不巧的是,仿佛全世界都选择同一天出行,加来车厢上的头等舱都已经售罄。
幸而有布克先生的帮助,他利用列车董事的身份,让波洛顺利搭上了加来车厢。
意外的是,列车被暴风雪困在半路,动弹不得,暂时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在怨声四起的时候,又传来一个噩耗,一位头等舱乘客雷切特被发现身中十二刀横尸床上。
为维护公司和旅客的名誉与清白,布克请波洛在警察到来前侦破此案。
经过搜证和问讯后,一切的证据都指向,雷切特死于黑帮的仇杀。但波洛却在这些完美的证据和线索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氛。
他在死者床边发现一张恐吓信残片,残片显示的文字让波洛想起五年前一件震惊美国的绑架案。
凶手在绑架了阿姆斯特朗家的小女儿黛西之后,索要2000万美元赎金,虽然阿姆斯特朗夫妇支付了赎金,但女儿还是被残忍杀害了。
得知噩耗的阿姆斯特朗夫人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殒命,阿姆斯特朗先生也吞枪自尽。
阿姆斯特朗家的女仆被污蔑成犯人,跳楼自杀。
一场凶杀案,五条人命,凶手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如此看来,雷切特应该就是当年的绑架案凶手——卡塞蒂。
到底是谁杀死了雷切特,车厢里神态各异的乘客里,究竟谁是杀死凶手的凶手。
波洛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巨大的迷雾之中,而真相,近在咫尺。
高贵的公爵夫人和她的女仆,卡塞蒂的管家和秘书,拥有外交豁免权的伯爵夫妇,虔诚的女布道人,性格爽朗的汽车销售商,温婉聪慧的家庭教师,沉稳可靠的医生,唠唠叨叨的半老美妇,双重身份的美国侦探,沉默寡言的中年人,巧合般的和阿姆斯特朗一家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面对着十二个看起来清白无辜的人,面对着完美证据下的种种细节,波洛推理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真相:
卡塞蒂是由他们共同谋杀的。
当年的卡塞蒂逃过了法律的制裁,而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最终还是以命相抵,偿还自己的血债。
饱尝亲人逝去的痛苦的折磨,坐在长桌后的十二个人,在杀死凶手后没有一丝的喜色。
《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审判,这样戏剧性的一幕带给我极大的震动。
五年前的悲剧,不仅是五条生命的逝去,更多的人,因此陷入了黑暗和煎熬中,难以从悲哀的泥潭里挣脱。
一人一刀,在他们看来,那不是谋杀,而是一场正义对凶手的审判。
面对这样一种结果,所有人的命运,掌握在波洛的手里。
卡塞蒂死于黑帮仇杀,还是联合谋杀案,一句话,波洛可以颠覆整个车厢人的命运。
这位伟大的侦探,这位令人敬仰的侦探,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面对着一群被伤得支离破碎的人,面对着一群杀死了凶手的凶手,面对着公平与正义的天枰,内心如狂风席卷般激烈挣扎。
当法律的秩序难以满足良心的诉求,道德是否应该站出来伸张正义?
是黑帮寻仇,还是联合谋杀?
面对着警察,波洛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黑帮寻仇”。
这个选择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波洛自己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背叛了自己的秩序与原则,这一次他选择了道德的正义,事件结束了,可是矛盾和挣扎,却远没有离开。
杀人背叛人性,人性要求杀人。
当有一天,所有人失去了对原则、秩序和法律的信任,到时候,我们的良心,是否还能成为正义的依靠?
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但正义缺席时造成的苦难,又该由谁去承担?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0版,最后走的最后,波洛把所有人甩在身后,天寒地冻,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他的眼里,含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