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说吴非这个名字,是在他人的转述中:“教师就应该像吴非老师那样——《不跪着教书》!”简简单单一句话,铮铮傲骨,掷地有声,为我们备受各种煎熬、接近干涸的师者之心,重新注入了一汪清泉。而真正亲近吴非老师还要得益于新教育赠送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
书名是个问句,令人情不自禁地思考: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在课堂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吴非老师会怎样展示我们一直浸润其间的课堂?带着这些疑问读完整本书,我感受最最强烈的就是吴非老师对教育滚烫的热爱之心和敢于说真话的勇气。简言之,就是“爱在真中,真彰显爱”。
在书的序言结尾部分,吴非老师说:“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基础教育的成效如此慢热,如此模糊,教育的价值如此难以快速呈现,可是吴非老师的选择依然是重视每一节课,只因为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是热爱教育的展现。
反观当下,我们教师很多时候,想要的往往都是立等可取的教育成效,比如成绩,比如学生或者家长的一点表示。这点表示有精神的鼓励,可能也有物质的付出吧!
曾经接触过一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几十年了。如果认真算起来,他应该和吴非老师的年龄相近。但是在功利主义泛滥、金钱至上的时代潮流裹挟下,他居然主动向学生家长提出为孩子进行有偿家教的要求。(当然,那时,我们的国家还没有明确规定教师不准进行有偿家教活动。)这是一位老教师的行为,何尝不是某一类教师的典型代表?
也有一类教师,面对工作压力山大、困境重重、待遇又低的教育现实,曾经考虑或者已经脱离教师职业了。考研、考律师、做兼职等等,都曾经是不少教师的选择。
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没有想过离开教师职业,但是对职业的倦怠感在工作六年左右,就展现出来了。相比之下,吴非老师明确认识到基础教育那些特点,还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充满激情地奋战在教育的第一线,实在是可赞、可敬啊!
另外,坚守岗位几十年、充满激情的工作热情可能也是许多优秀的教师所具备的品质,但是能够掷地有声地说真话,不媚权威,不避领导,不怕得罪人,全心全意,只为人的发展,只为学生的未来的,当代中国又有几人?
吴非老师就是这为数不多之人中的一个。
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他用我们常见的、不敢说的甚至是公认的实例,直击当今教育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引人深思的同时又给予建议或者发出警示。这对于教师思考当下工作状态和自我发展等必要问题极有引导意义。比如《过多听课于事无补》。吴非老师从我们教师最常见的忙于听课现象说起,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过多的听课、交流未必有什么好处,教师需要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又通过举各种教师中常常私下流传的言论和过多听课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明确指出如此管理方式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发展。再比如《说‘打磨’》。在公开课前,反复“磨课”几乎是我们公认的必要的方式。可是吴非老师却从身边实例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提出质疑“以为通过‘磨’就能提高教学技艺,可能不对,更兼现时所说的‘打磨’,多是为了演出”。最后,他提出要警惕教师在反复“打磨”中,变得目中无人,逐渐磨成自以为是的工匠这一可能性。还有《未必都要“当堂”》、《不宜“推门听课”》等都是对我们教师身边之事的深入思考,让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不盲从、讲实效的重要性。
全书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常见的许多问题都有深入的阐述。这是吴非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课堂、思考教育和探索教法的结果。如果不是因为对教育强烈的爱、对学生强烈的爱,谁会如此长期地、密切地关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不是因为对教育滚烫的爱、对生命滚烫的爱,谁会如此无所畏惧地说真话、干实事?
“爱在真中,真彰显爱”。这是吴非老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所给予我的最强烈的感受,更是吴非老师对教育始终保持赤子情怀的自然流露。
;�_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