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好面子是人的通病,“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才是异类。
可面子是怎么来的呢?大部分都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包括一国之君、王侯将相的好评、差评也都是其他人定论的,这个定论就叫做谥号。
谥号是一个人去世之后,后人给予的综合评价,能用得上给谥号的当然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起码得是一国之君、皇后、皇太后以及文武大臣们。
谥号由来已久,从西周早期谥号制度就产生了。当时主要是针对君主和诸侯的生平给个综合评定,和我们的年度考评差不多,但年度考评考察的是一年,而谥号评价的是一个人的一生。
好评与差评
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自然也有好坏之分,好的被称为褒谥:比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代表人物周文王,汉武帝等等。
差的叫做恶谥,比如厉、炀一类的,代表人物周厉王、隋炀帝,最奇怪的被称做惠帝的都是些并不聪明的人,比如晋惠帝,这个皇帝最出名的语录是灾荒年,老百姓都饿得快死了,他天真地问:“何不食肉糜”,他天真无邪了一辈子,何想而知他的国家能治理成什么样子。
谥号好坏有讲究
一般来说继位的帝王是不会前任打差评的,一种情况除外:改朝换代的时候。比如周朝给商朝最后一位君王帝辛就打了差评,提起帝辛可能好多人搞不太清楚,可说到他的谥号大家就都知道他是谁了:商纣王,他和苏妲己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吧?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蔡邕在《独断》中说纣代表的是“残义损善”的意思,一般来说一个王朝灭亡时的君主得到的谥号都不好。
如果子承父业就另当别论了,几乎一路好评打下去了。谥号最早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字,可后世子孙觉得这不足于赞扬祖辈的功劳,想德能勤绩劳方方面面都表彰一下,结果谥号慢慢都字数多起来,历史上谥号字数最多的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他的谥号最长,有25字: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推翻了唐朝的统治,建立了大周。可当她的儿子中宗李显趁武则天年老体衰重新夺回政权后,中宗并不敢给武则天打差评,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仍然保留了母亲的谥号:则天大圣。
不但帝王在乎自己的死后哀荣,文武大臣也很在意。比如清代最有名的官员曾国藩因为率兵打败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所以在他死后,慈禧太后把对文臣中谥号的最高荣誉给予曾国藩:文正。历史上取得这项殊荣的还有范仲淹。
名人更想要好评
清乾隆年间,有位两朝老臣叫做张廷玉,是乾隆的父亲雍正的宠臣,雍正去世时下遗诏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可张廷玉还想好上加好,得到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但是乾隆对张廷玉并不是很感冒,张廷玉越想得到,越求而不得。因为这件事,把乾隆惹火了,差点连配享太庙也剥夺了。
配享太庙是一种什么荣誉呢?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历代祖先的地方,配享太庙就意味着文臣武将可以与先皇一样享受后人供奉朝拜,这是对文武大臣功绩的肯定,所以文武大臣们都非常在意这项荣誉。
真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所写“了却君王天上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其实谥号不但文武大臣在乎,君王在意,就是老百姓也想要个好名声,毕竟“人的名,树的影儿”,谁会不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