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课间,教室里一片喧闹。我刚走进办公室,就听到一声带着哭腔的“老师”,循声望去,只见女生小雨红着眼眶,身旁的小达正嬉皮笑脸地坐在她的凳子上,丝毫没有起身的意思。小雨的作业本摊在桌上,却因没地方坐而无法写作业。我快步走向教室,询问情况。小达满不在乎地说:“我就坐一下,她又不是不能写。”小雨委屈地说:“老师,我要写作业,他一直不让。”看着小达那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座位纠纷,更是教育小达学会尊重他人的契机。我没有立刻批评小达,而是把他叫到走廊。小达一开始还有些不服气,眼神中透着倔强。我耐下心来,问他:“如果别人占了你的座位,让你没办法做自己的事,你会开心吗?”他愣了一下,低头不说话。我接着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小雨写作业,还让她很难过。”小达抬起头,小声说:“我就是觉得好玩,没想那么多。”我知道,小达平时比较调皮,常常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我摸了摸他的头,说:“老师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以后想要和同学互动,可以用更友好的方式,比如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帮助,这样大家都会更喜欢你。”小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主动回到教室,向小雨道了歉,并把凳子让了出来。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关注小达。课堂上,只要他积极发言,我就及时给予肯定;课间,鼓励他和同学们一起做有益的游戏。慢慢地,小达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不再故意捣乱,还会主动帮助同学。
教育就是这样,每一个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背后,都可能藏着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理解的心声。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用心去倾听,用爱去引导,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小达的转变,让我更加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关爱,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