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分类能力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智力水平。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智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学会分类。
推广开来,利用的分类的办法能否提高自己的情商呢?我用“面对批评”这个话题来举例说明。
我个人经历过的几次重大变化和成长都是来自于几个非常有水平的朋友和亲戚的逆耳忠言(建设性批评),一方面,非常感谢他们;另一方面,也庆幸自己有一定的自省情商,就是所谓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了作用。
对于每个人,如果把批评这件事利用好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促进变化的因素,所以,如果一辈子遇上几个中肯的批评,就真是赚了。昨天阅读了一篇文章,是谈慢性抱怨者的,文章说有很多人不愿意甩掉他的苦难身份,就是说,他认为苦难是他作为一个存在的最有力的凭证,如果有人让他幸福了,他会非常排斥,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认同,所以就一直在追求惨中生存和生活;再具体点讲,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倒霉蛋,如果哪天不倒霉了,他会很不幸福、很不开心,所以一定要在现实中寻找不开心,就是那种挑剔者、抱怨者的特征。这就是一种不愿意改变的类型,一辈子只用一种模式活,一点不起变化,非常可惜。
说自己幸运,是因为有几个有水平的朋友,能提一些建设性地建议,这种好事不常碰见;另外,即使当时情景下自己非常防御,比如,给自己找理由说明对方是错的,但如果我真正能从中吸收到营养,就会有自我改进;不幸地是,大多数时候,别人的批评都非常有破坏性,基本上属于发起者的一种宣泄,对于这类宣泄,聪明的办法就是,不接招、不上当、不被激怒;糊涂蛋的作法,直接把它内化,跟着一起骂自己。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把批评分为两类:建设性和破坏性,再把面对这两类批评的应对方式分类,对于建设性的批评,可以分为,自我改进类和自我防御;对于破坏性批评,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自我保护两类。用图表示是这样的:
我逐个解释说明一下:
一、对于建设性批评的自我防御性应对表现为:
1.立刻觉得别人在针对你;
2.攻击性地应对;
3.立刻要证明对方是错的;
4.开始挑对方身上的毛病了
我觉得正常的普通人都会这样反应,所以先不要着急地批判自己;
二、对于破坏性批评的自我认同性反应:
1.我是挺差的;
2.我就是不够好;
3.我永远也处理不了这事
4.我的工作真的很烂
…
包括各种自我霸凌。自我霸凌的破坏性很强,会让人长期处于自卑和低自尊。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别人批评你也就认个倒霉,跟着别人一起自我批评就算是傻到底了。
三、对于破坏性批评的自我保护性应对
首先要问一些问题:
1.到底是批评者自己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2.是不是批评者想控制你?
3.还是只是想证明自己有更高的权力?
然后再给自己传输这样的观念,当破坏性批评施加给自己时,一定要有这样认识自己的能力:
1.你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不只是你的想法;
2.不只是你的感受;
3.不只是你的行为;
4.不只是你的工作;
5.不只是你的艺术;
6.不只是你的成绩;
7.不只是你的音乐
等等
等有了这些问题和自我认知之后,你就会忽略掉那些破坏性批评,因为理想分析之后,问题多来自于对方,所以,保护好自己的感受和身份。
四、对于建设性批评的自我改进
对于任何的批评,正常人的反应都应该是感到不安、烦躁,所以这种情况下,让自己稍微冷静一下:“saying nothing, doing nothing, and being nothing”是紧张情形下的最好应对。
如果你觉得自己够冷静了,然后再具体地问问下面一些问题:
1. 批评者初衷很好,但是他的信息全面吗?他对我的历史、经历有多了解?
2. 能否让批评者做更详细的说明?
3. 问问批评者是如何得出了那样的结论?
4. 考虑是否有一些误会?
5. 感谢对方提出这个思考。
在思考上述问题之后,通过对方的判断,结合自己的判断,给自己一个客观的方案去改变、进步。
最后,如何区分哪些是建设性批评?哪些是破坏性批评?
我个人的经验是:
1. 提出批评的人的能力。提出批评的人如果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能,我一般会多思考;
2. 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可能被改进:比如被批评涉及长相美丑、个子高矮等不可抗力,就不用考虑;而一些习惯、一些技能,则多考虑改进。
3. 提出的问题是否促进个人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如果能促进,就接纳。
通过这些分类,厘清别人对你的反馈,同时也要掌控自己的应对,把经常面对的批评者类型搞清楚,再想想自己平时的应付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还是随机应变的;是沉默的无为,还是不动脑子的呆傻;是没有章法的随机乱变,还是游刃有余的见机行事。
经常针对人际的各个方面分类总结,随着时间的积累,提高情商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