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位制度一般笼统称为硕士和博士。但是,欧美大学的研究生学位,每一个都要其清楚的定义和严格的划分,其中包括基础课范围,专业课时要求,研究内容,研究生资格,学术评审等等。一般的意义上,只要确定博士的名称,即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定找到其准确的定义。所以,对于中国大学每一种博士学位应该有教育部十分详细,清楚的科学定义,否则会发生类似陈丹青教授对博士考核要求的质疑。作为大学教授,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领域的学位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博士学位,无论是何种专业,在学生答辩之后,都应该严格的质疑该论文是否“对知识有卓越的贡献。”
“但是在21世纪知识却是为了实用,求职,专业,甚至功利。至此,知识便从教育的内涵中剥离出来成为社会竞争和生存的手段。如果某种知识在实用中没有多少意义,就会在教学中淘汰,或者不受重视。任何一门知识的教学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英语于托福,数理化于出国,文史地于高考,热门专业于求职等等。而因的施教和专业训练使得大学与教育完全隔离开来,成为专门职业的训练场所。所以,高强度训练出来的学生托福可以满分,但交流能力低下。文科考试高分,然而不具备文雅的气质和高尚的理念。政治第一名却缺乏思想和激情。这正如Newman所言:知识越专业,越不成其为知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只具有极强的职业意识和竞争力。但是他们平淡,索味,肤浅,单一,缺乏品味和典雅,没有个性和风格。”
“如果一个人学过许多高深的课程,而且门门都是满分,获得许多学位,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受过良好的教育。除非他上过Newman型的大学。一个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与生存手段的人,比如在商业和企业方面的独特能力,不见得需要大学教育。因为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人士没有本科教育。所以成功的定义在今天可以与教育毫不相关。大学的学位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标签,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保持冷静的思考,富有色彩鲜明的文化个性,具备人文精神和传统内涵,品味高尚,温文尔雅,完全是因为大学教育和它的知识群体。如果大学离开自己的本质,知识分子首先会变质变性。社会将急剧地退化和变异。而社会退化的特征是:道德沦丧,焦虑浮躁,品味低下,无视信义,假劣泛滥,破坏文化,失去自我,缺乏自信,迷失方向。这样的社会可能充斥金钱和高科技,却绝没有希望和前途。” 本文发表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