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0年,三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政权东吴宣布灭亡,自此,天下纷乱的局势结束,晋国使天下再次大一统。三国之间争斗了数十载,为何统一天下的是晋,而非蜀汉、东吴、曹魏中的一个呢?在我看来其中最大的因素在于后续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有人觉得司马家族能统一天下,是取代了曹魏的根基,直接得了硕果。但这种说话是片面的,诚如司马懿所言:“我挥剑只有一次,磨剑却用了十几年。”司马家族代表的晋能够取得成功的背后其实是数十载经营、大量人才输出的结果。而反观之,汉、吴、魏的失败也是在于后续人才的输出不足,导致在战争角逐中落败。
公元221年,蜀汉政权建立,建国后的几年应该是蜀汉政权最为强盛的时期,此时君臣同心,共御外敌,蜀汉的疆界一度扩大,而在这个时期,蜀汉的人才搭配谋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不可谓不强势。但随着刘备兵败夷陵,刘禅主政后,在人才输出方面,蜀汉已经开始出现颓势,随着五虎将相继去世,蜀汉的武将人才出现匮乏局面,关兴张苞在尚未成长起来便英年早逝,到了中期能够独当一面的仅有魏延一人,却因心有反骨被诛杀,到了后期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而在谋士方面,诸葛亮生前尽心竭力培养了两人,马谡因为心高气傲终是没能扛起大旗,而剩下的姜维,却苦于是在后主时代,君臣隔阂太大,没能发挥太大作用。由于人才出现断层,蜀汉终是在三国争霸中率先被淘汰。
相比蜀汉,曹魏与东吴在人才培养与输出方面做的就较好。先说东吴,江东之地,自古便有江东子弟多才俊之说,东吴直至亡国,人才基本从未断绝。武将方面,有着吕岱、太史慈、黄盖、丁奉、凌操、凌统等人,谋士方面更是有着“四大都督”——周瑜、吕肃、吕蒙、陆逊,以及陆抗等。大量的人才输出也是吴国能够成为三国之中存在最长的政权的原因,但遗憾的是,因为东吴政权的特殊性,在后期出现了内部矛盾,大量人才受牵连,没能够发挥作用,导致在与晋国比肩中最终消亡。
再说曹魏,未建立政权之前,曹操数次广发求贤令,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姿态,至少为其子孙培养了三代人才。在武将方面,曹魏在被晋取代前,从未出现无将可用的局面,甚至可说是拥有大量优秀将领,前期有五子良将,中期有郭淮、陈泰等人,后期有邓艾、钟会等;谋士方面,单就司马懿一门,就辅佐了曹魏四代主君。当然,司马懿一门辅佐曹魏多代主君抵御了来自吴蜀的压力,却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尽管历代曹魏主君均对此有所防备,却还是被司马家族抓住魏帝年幼、托孤忠臣曹爽无能的时机一举掌握了魏国军政大权。
最后来谈晋国的人才培养与输出。早在曹魏时期,司马懿对于曹魏主君对自己的态度是很清楚的,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一个挥剑的时机,而在他隐藏羽翼的时间里,他将他的两个儿子悉心教导,为后续的谋事做着充足的准备。而他的儿子们也如他一般,在曹魏的阵营里耕耘着自己的势力,培养着将来可堪大用的人才。在控制魏国政权后,司马昭发动对蜀战争灭亡了蜀国,两年后,司马炎代魏称晋,休养生息多年,也培养了大批后续人才,最终在与东吴的战争下得胜,将天下收归囊中。
可见,在整个三国的历史上,战争越到后期胜利的关键越是取决于人才储备,由此反观当今社会,无论是大到国家、亦或是小到企业,若想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长远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才能够经得住风浪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