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青树下 | 寸铁学号:289
怎样才算读了一本书?
有人说: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听了寸铁学院水青衣老师的课程——《如何能阅读书后写出赚钱的书评和书单》,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本书,作者写出来,对整本书的编排,肯定有一定之规。我们在读书过程中要带着清晰的思路去找到作者写作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读书效果。
清晰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呢?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思维模式:
【框架思维】
实用性的书,为了讲明事物,阐明道理而写,是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范畴。针对什么事物/问题,从哪些方面展开,用什么样的说明/论述方式,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和总结。
文学作品,如故事,之前焱公子在故事课中,讲了故事模式的七个关键点:目标-障碍-努力-结果-转折-结局。用这七个关键点很容易抓取出故事的整体框架。包括小说和电影,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它们是由若干场景组成的故事组合,通过抓取出场景故事,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类作品的框架。
读书,第一步就是提炼主题、观点、立意的过程。虽然一整本书很厚,但当我们用框架思维完成以上过程时,我们就把这本书读“薄”了。
【解构思维】
就像搭积木一样,一个框架的构建,我们要清楚这其中用了几块长方体、几块圆柱体等等。这些零散的立体形状,就是解构思维的成果。
在解构的过程中,是比较细致的整理过程,水青衣老师提到了卡片、思维导图、PPT等方式,取决于个人的习惯。
解构思维的前提基础是框架思维,一定先把握了方向性的框架,解构的过程才能分清主次,才能更好地分配阅读时间和精力。我们要分配更多的资源,在关键内容的解构上。
关键与否,因阅读主题和目的不同,有所不同。
一本书某个章节的分论点,或者某个论据,如果与我们阅读主题相关,那么我们甚至不必过多关注本书的总论点,只取我们所需就好。
这就是拆书法的基本原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能在一年阅读365本书,而且比我们花很长时间阅读一本书效果还好,关键就在于在把握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解构。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对前两项思维的成果,加入我们的理解,找到其中的内在关系,进行有序组合的过程。
把逻辑思维过程,看成串项链饰品的话,框架思维的成果是丝线,解构思维的成果是珍珠,逻辑思维就是串法,串成心形还是圆形等。
只有用各种造型串联起来,才是精美的物件,同样,单纯的框架和解构,也不能算是有效的阅读一本书。
【延展思维】
延展方向:例如,由一本书,到此书作者及作者写的其他书,到相同主题的系列书目,或者由书本衍生出来的影视作品等等,都是延展思维。
延展思维有助于我们在更高的格局上理解和回归本书,同时有助于挖掘更深刻的含义,使我们对某本书本身有更立体的把握。
完成了以上这些过程时,我们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本身呈现的内容,加入了我们的分解,整理和延展之后,就把一本书慢慢又读“厚”了。
重新做一下复盘:
读一本书,首先抓重点,提纲挈领用框架思维。
其次,有主次地进行内容分析,运用解构思维。
然后,加入逻辑思维,将前两项的成果进行有机串联。
最后,有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就书论书上,要向广向深进行挖掘,即延展思维。
思维层面的功底深厚了,读书才能有清晰的思路。但这些思路,绝不能仅有输入,没有输出。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摘自培根《论读书》
将同样的思路应用于写作输出,将对阅读输入有更精准的表达,同时形成以读养写,以写助读的有益循环,才是有效读书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