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篇: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在我接待的众多骑友中,老刘是唯一一位既登山又骑行的骑友,也是我感觉最会享受生活的骑友。
他是5月19号入住青旅的。20号半夜参加了八天挑战赛开幕式,21号凌晨就去登山了;25号回到我这,26号就又启程去骑行川藏线了。多数骑友到成都后一般都要调整两天,养足精神再出发;而老刘几乎马不停蹄、连续高强度运动。对他这种拼搏精神,我是既佩服又担心啊,可老刘却笑呵呵地说:“没事,小菜一碟”。
听这口气,您可能觉得老刘是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其实他身高才1米60多,而且体型偏瘦,一脸络腮胡子、拉里拉碴。站在你面前,你丝毫看不出他有那种口出狂言的气质,甚至还感觉他形象有些猥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极富个性、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激情。
老刘是陕西人,今年48岁,大学电气设备专业;2000年到上海打拼,现已携全家及老母在上海定居。他来的当晚就告诉我,他要参加一次为期三天的登山大赛,那座山在理县,海拔5000多;然后回来骑行川藏线,川进青出,到陕西宝鸡老家。稍作休整,他将继续出发,计划两年内登完他心目中的十座神山、骑完他曾向往的十条公路。如果疫情能很快过去,他还计划骑出国门、周游世界。
听完老刘的宏伟蓝图,我非常羡慕。但也十分好奇:老刘才48岁,怎么这么有时间潇洒?难道没老婆孩子?或者是赚到了大钱,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
据我的了解,象老刘这样计划长期登山、骑行,其实是非常烧钱的。
先说骑行。一辆山地车最便宜的也要两千左右,普通级别大概四千到八千,稍好的上万;我见过最贵的一台车,是前年一个年轻人骑的,价格五万。除了车子以外,骑行还需驮包、码表、头盔、冲锋衣等相应装备,这项开支倒是不大,也就一二千元。最大花销是来成都及到拉萨后返回的交通费,还有骑行过程中每天的吃住。多数骑友都是把车子快递到我们客栈,我们免费接收、组装;待骑友坐火车或飞机抵达成都后,开始骑行318,一般需25-28天。等到了拉萨,多数骑友会将车子打包发回老家,自己乘飞机返回。
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车子及装备是一次性投入,一万左右就差不多了。但往返交通费,一次就要几千元不等;还有为期至少一个月的餐费、住宿费,又要几千元。所以,骑行川藏线并不是一项低成本运动,偶一为之还可以,如果长期骑行还是花销不菲。
再说登山。登山不同于爬山,爬山都是低海拔,有无装备均可,目的是健身;而登山要严肃得多。在海拔多高范围内,要穿什么样的登山服、登山鞋;在坡度多大的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登山杖或冰锥、冰镐;遇到极端天气怎么办?如何野外露营、如何补充体能等等,都有非常多的学问和讲究。因此,在装备这块,登山要比骑行复杂得多、投入也大。另外,登山也涉及到往返交通费及餐费、住宿费;但最大区别,是登山需交服务费。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登山都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气候、地形比较复杂,都有很大危险性;所以,象老刘这样的普通登山爱好者,多数采用半自助式登山,即申请专业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包括请向导、请教练,由专人帮助背包、帮助搭建营地、在险要地段布置安全绳等。登山服务费的多少,视所登山峰的难度、名气大小而定,少则几千元,多达几十万元。如老刘这次攀登的是四川理县毕棚沟的半脊峰,海拔5000多,仅大赛报名费就4000多;而攀登珠峰,登山费要四十多万打底。
算下来,老刘此行至少需要一个月;不计装备投入,仅报名费、吃住、交通费,他的花销就应该万元不止。我把我算的账报给老刘听,老刘听出了我的意思,笑着对我说:”孙哥,你是不是觉得登山、骑行很费钱?我也很有钱?其实你错了,都不是哈“。
老刘停下一直在忙碌的整理工作,坐下来认真地跟我讲起他的创业经历、他的人生梦想和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老刘说他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呆在陕西一家国企,根本没想过要外出闯荡。只是在2000年一个偶然机会,通过同学引荐,他才进了上海一家合资企业。入职当年,正赶上公司集资建房,他便顺理成章、以较低的投入,在上海拥有了自己一百多平的房子。刚到上海时,他的工资也就4000多;后来不断提升,到2010年以后,他和妻子的薪水加起来已超过3万;再后来,父亲病逝,他把老母亲接到上海与他们同住。他们夫妻俩勤俭持家、从不铺张浪费,所以到现在,他们的手头也算有些积蓄。
老刘有一个儿子,目前在读研究生。老刘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太依赖父母,他想让自己的儿子真正独立起来,未来才能真正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所以,他不打算为儿子提供过多物质条件,他要在有生之年,尽早为自己而活。
去年,老刘终于下定决心、毅然辞职了。他开始锻炼身体,学习登山与骑行。
为啥必须辞职呢?老刘说:登山、骑行一直就是他的梦想。过去几十年,他一直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现在,他衣食无忧,老母有贤惠的妻子照顾,儿子也懂事上进。他应该开始享受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而且,他与妻子也达成了共识:他先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过几年妻子退休,由他照顾家里,妻子去做她想做的事。
至于花销,老刘自有盘算。他说他会尽量选择适中的装备,即使贵点也就是一次性投入;关于交通费,他会尽量选择一路骑行或坐火车,不坐飞机。另外每日吃住,他为自己定的标准是100元以内;这样每月也就三千多,他能承受得起。
老刘的生活理念,不禁让我想起一位英年早逝的朋友。
我这个朋友是成都一家大型医院的外科医生,去世时才42岁。他是在帮别人到内科做检查时,意外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当时他躺在病床上,面对来探望他的朋友说:“如果我这次能康复,我一定立刻请假去旅游、做我喜欢的事,不再这么忙忙碌碌、为别人而活了”。但很可惜,我这位朋友虽为医生却没能战胜病魔,三个月后就走了。
当时他的那番话,在我们这帮朋友中引起很大反响,大家都觉得应该珍惜现在、活在当下。但朋友去世已八年多了,我环顾四周、包括我自己,仍然忙忙碌碌,还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只有眼前的老刘,他看到了、想明白了、也真正做到了。
写到这,我习惯性地打开老刘的朋友圈,想看看他骑到了哪里。但一片空白。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骑友都会天天发朋友圈,一路拍照、感慨,记录自己挑战川藏线的光辉历程。而老刘例外。
他登山、骑行都有拍照,他曾经给我看过。但他不发朋友圈,他说他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给别人看的;他的一切经历都已记录在他自己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