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规定,上课不准说话,发现谁说话就扣分。这是老师维护课堂纪律的老办法了。
但就有些孩子不那么在乎规则,忍不住的想说话。
但也有些孩子特别听话,这个一年级的小姑娘,看到同桌说话,担心给小组扣了分,就主动的去制止,不巧被老师看见了,误解两人在讲话,小组一下子被扣了两分。
小姑娘觉得非常委屈,回家跟妈妈诉苦:明明我是在维持纪律,可为什么老师就不信呢?说着说着就哭了,真是越说越伤心。
妈妈听着,不知道该说什么,也跟着哭了起来:她心疼女儿,觉得女儿确实委屈,还担心女儿的这颗善良的心受到伤害。
心理学有个词,叫共情,或者叫同理心,就是我知道你难受,我也体谅你难受,但是我还必须保留一份理智不能和你一样难受。
这个度不太好把握。
假设你在单位被领导骂了,回家跟老公诉苦,你老公正确的共情应该是揽你入怀,默默的听你咒骂,如果还能时不时的附和两句:知道你难受,骂两句就痛快了!基本就到位了。这种正确的共情既让你感觉舒服,还能变相的解决问题。
过分的共情就像这个妈妈,如果你老公听了你的诉苦火冒三丈拿起菜刀就要出门,或者是和你同声咒骂抱头痛哭,就过分了,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不会共情,相信你一定经历过,就是当你诉苦的时候,你老公不仅不安慰你,还滔滔不绝的给你做理性分析:这么点小事至于吗?你领导骂你确实不对,但你也有做错的地方,下次你要改变工作方法,要点有如下几条……这时候的你估计就不想骂领导而更想骂老公了。
生活中,像这个妈妈如此的共情,孩子哭她也哭,还真是少见。我见过的更多家长是不会共情,是不理解、不体谅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被老师误解了,家长会说:哭有什么用,你怎么不去找老师理论呢?孩子被同学欺负了,家长会说:别哭了,他打你你不会打回来吗?你怎么这么没用啊?
过分共情和不会共情都是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反馈,都不利于解决问题,不利于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的正确应对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先听孩子说,遇到孩子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或者你有疑问的地方还要引导孩子说清楚。这样做便于了解事实,弄清楚了事实真相才能判断是非曲直,才能具体的帮孩子应对。
更重要的还在于,当孩子完整的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一遍的时候,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上就过去一半了,就基本不会留下什么“心理阴影”了。
这有点像夫妻闹矛盾,如果当面锣对面鼓的把自己的想法、把对方的不是数落一番,那过去就过去了。最怕的是埋在心里发酵,藏在心里瞎猜,那可真就是落下“心病”了。
我们在听孩子诉说的过程中一定会逐渐形成对这件事的判断,孩子在诉说的过程中也肯定会伴随着情绪,这时候的我们无论认为孩子作对了还是做错了,都先别评价,要先接受和肯定孩子的情绪,可以安慰几句,也可以抱一抱、摸一摸,表达我们的理解和关心。这就是共情。
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如果你认为自己会说,就可以说两句了。所谓的会说大概也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你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个标准,是你还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把你想说的表达明白,而对牛弹琴就真的是你的不对了。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