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也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羸弱。经常让孩子比的家长表面上看来是站的高,其实并没有看的很远。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就好。)
2.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可以说,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自我伤害,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3.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化必不可少的提示。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4.孩子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不把这看做问题,它就不是问题,把这看成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
(孩子的成长自有它的规律,有时候我们是是庸人自扰,给孩子帮了倒忙。)
5.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问题有一个“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孩子有矛盾,正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就是在冲突中成长的。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要勇敢放手,信任孩子自身的智慧,允许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成长,那么孩子就有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6.中国传统智慧“吃亏是福”,被无数人奉为一种生存哲学,他强调的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来自压抑,而是来自气度和容量。
(不争一时之长短,不计眼前得失,大的收获必须付出长久的努力与等待。)
7.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其实是他自己心理的投射。
(父母总是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负面评价,有的父母在当孩子的“差评师”方面简直是天才,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孩子的缺点并能精确地表达出来。而孩子也特别配合父母,朝着父母的评价去努力。)
8.凡事不听话的孩子,因为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经产生了心理抗体了。
(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囚徒的囚字,我们把孩子囚禁起来,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