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喜爱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他们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比行仁再好的了;而厌恶不仁德的人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让不仁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我没见过办不到这件事情的人。也许真的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释义】
尚——通“上”,超过
盖——或许 大概
【感悟】
樊登老师对这段话的理解:好仁者,就是见贤思齐;恶不仁者,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
仁德是高尚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按道理来说,人类应该热烈的去追求美德,但是实际恰好相反,自动自发追求美德的人并不多。
关于修“仁德”,孔子认为:首先,仁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是行仁却非常的容易。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只要善念一动,举手投足皆是仁德。
因而,仁有易学难精的特点,易学是鼓励我们要积极投入其中,不要有畏难情绪,难精是告诉我们学无止境,修德懈怠不得。
仁德不远,人人可修,只要自己意志坚定,早晚都会达到仁的境界,同时也要明白,仁德至高至远,非有坚定不移地求仁信念,否则很难成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