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详细展示一个知识点,只展示一个,并标明出处,满分为0分)
我学到了在污化系统中,有划分为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以及四种划分之间的特点
2.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如何理解的;或从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我之前认为,污水系统各带之间的划分标准,是根据污水的受污染程度来进行划分的,并且我认为的划分标准的受污染程度,是根据肉眼可见的水的浑浊程度来进行划分的,并且在划分的不同的污染带里面,靠近污染源的是多污带,距离污染源越远,受污染程度越低,处于的污染带也越偏向于寡污带。
3.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我之前的想法中,污水系统各带的划分的确是根据受污染程度的大小来划分的,但是不是仅仅通过肉眼。在学习第一问之后我知道了污染带的划分的标准,是由生物标准,化学标准,以及肉眼可见的水的清澈程度来划分的。根据第一问中,对于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以及其特点的学习,我知道了在中污带在多污带的下游,而根据寡污带的学习可知,在寡污带,河流的自净作用已经完成。由此可知,我在第二问中,根据高中地理所学的距离出水口越远,水流速度越慢,水流携带能力越弱,认为距离污染源越远,受污染程度越低,越偏向于寡污带的想法是片面的。尽管水流的携带能力会减弱,但是对于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携带影响是微小的,所以在各带的划分的标准中,寡污带是河流自净能力已经完成,换言之,寡污带的划分与河流的自净能力有关。而与距离污染源多远关系不大。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联系了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0-20分);并证明自己联系了其他知识或水处理情景,“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因果、类比、评价、列举等(0-20分))
在面对一个感觉有点熟悉,但是并没有学过的名词的时候,首先要先从我学过的类似的名词中去进行类比,比如这个知识点,污化系统各带的划分,我就可以联想到地球温度带的划分,由此我可以先得出就像温度带的划分一样,污化系统各带的划分也是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对于标准是什么的判断上,不能经验主义,想当然以为污带的划分是根据水的清澈程度来进行划分的。
同时在生活中一样,在判断一个事物的时候,经验主义是不可取的。比如近几年有谣言说,在判断食品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时候,配料表上含有例如代可可脂,氢化植物油这些配方,那就是含有反式脂肪酸。不可否认,在食品加工技术不发达的过去,含有上述配料的食物确实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酸,,但是在食品加工技术发达的今天,即使是含有代可可脂,氢化植物油的食物,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在营养成分表中的反式脂肪酸一栏写的是0。所以在判断食品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时候,不能仅仅看配料表就定下判断,更要看营养成分表中,对于反式脂肪酸一栏的成分标注。
在水处理的过程中,不同来源的污水也有不同的处理标准。比如,在我国不同工业产生过程中产生的的污水,在进行处理排放时,遵循的中国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羽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GB 21901-2008;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GB 21909-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GB 3544-2008。所以在以后的有关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的时候,我不能想着如何将污水处理干净再排放,而应该根据污水的来源,参考相应的国家标准,考虑如何科学高效地将污水处理到排放标准后,将其合法合规排放。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在水处理情景中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分值0-2aiai); 对照所学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并提供改进证据(分值0-20分);若能够提出新假说、新规律、新概念、新理念等,分值上浮0-20分)
在缺少仪器的野外污水取样时,我可以通过观察取水地点的水中生物种类以及分布情况,根据不同污带的特点来进行取水地污染程度的初步判断,以及根据里面所能观察到的微生物的种类以及附近环境,来对水中的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含量进行初步的推测。这对于后期实验室进行污水成分判断可以起到大致方向的确定。
根据多污带细菌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我可以取用多污带的污水来进行微生物的驯化,从中我可以得到高效转化硫化氢的硫磺细菌。再运用细菌的保藏技术可以使获得的硫磺细菌应用于更多的污水处理场景。
同样的,根据没有标准时不要谈处理的思维模型,我们可以结合污化系统只能反映有机污染的局限性,制定无机污染物的浓度的标准,将二者结合,将污水带划分更加详细,再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和特点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甚至更进一步对各种情况下污染程度不同的污水及其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详细的划分,可以在未来遇到不同情况的需处理的污水时,能有更详细的参考标准以及解决方案。
给水2103杨之乐
指导老师: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