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生物学》课程作业 孙炳源
(指导老师:张淑娟)
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详细展示一个知识点,只展示一个,并标明出处,满分为0分)
水的状态可以分类为纯水,水含杂质和水被污染。
2.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如何理解的;或从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在学习这一知识点之前,我认为水可以分为纯净水和非纯净水,结合以前所学,我把非纯净水这一类还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我觉得已经把水中溶解阴阳离子,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之类,乃至金属都囊括在内,应该算是比较完备全面的分类。受污严重的污水应该也能算在浊液之列。而要想将污水净化,理论上要按照从浊液向胶体再到溶液最后到纯水这样一个逐层净化的过程。
自评:能联系所学对水的状态进行划分归类,并尝试寻找将水向不同状态进行转化的思路方法,但是没有去思考“水含杂质”与“水被污染”的区别在哪里,造成的影响好坏以及坏的话严重程度有什么不同,属于片面思考,使得对水的状态分类少了一个大类,推断错误。
3.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合理性:我使用了“逆向思维+关联”的学习方法,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以前所学,先思考到通过蒸馏方法可以得到纯水,杂质水中我平时喝的可乐是溶液,牛奶是胶体,果粒橙是浊液,对污水和果粒橙进行相似性对比,可以发现污水中也有分散质直径较大和难溶物质,所以将污水也划为浊液。
局限性:受知识面的影响,我不知道对水状态分类还有一个大类为“水被污染”,因为对水中分散质和难溶物质类别区分不清晰,从而对含杂质和被污染两种不同的状态缺乏思考不辨别,但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也不会说污水是水含有杂质,属于片面局限联想,造成了推测失败。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联系了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0-20分);并证明自己联系了其他知识或水处理情景,“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因果、类比、评价、列举等(0-20分))
在水处理的学习中,对水状态进行分类是基石,可以分为纯水,水含杂质和水被污染。而根据常识我可以知道自然纯水少之又少,我通过对照生活经验也可知对水的要求和使用不止满足于纯净水,被污染水也无法被直接利用,所以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我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纯水和被污染水向杂质水转化。纯水可用于生产或研究要求较高的环境,或者向水中做加法,很容易做到。在解决污染水向杂质水的转化问题过程中,我可以参照活性污泥法的做法,使用活性污泥对水中过剩的浮游动植物进行吸附沉降,根据书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提示,可以从去除营养物质和抑制藻类生长两个角度来解决营养过剩的污染水问题,在去除其他比如金属离子、微生物菌群的过程可以参照水质指标,在水中进行各种生化反应。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在水处理情景中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分值0-20分); 对照所学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并提供改进证据(分值0-20分);若能够提出新假说、新规律、新概念、新理念等,分值上浮0-20分)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我采用“逆向思维+关联”方法,联想我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水饮来对水的状态的分类进行理解,联想活性污泥法去思考解决水体状态转变的方法,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深刻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在自然和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能运用这一知识点从水的利用率最大化的角度将水体向可利用定向转化,但这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掌握这一知识点后,我会在以后进行水处理实验实践工作甚至生活中布置养护自己的鱼缸或者养殖水生动植物时,都充分考虑到水中各成分的合理含量,以及贫富营养化会带来的问题,并使用我“组块+视觉化”强化记忆过的水质指标来调控水中杂质含量,从而使水体健康尽量呈现到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