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好像所有人都准备起来了,进了腊月,连空气都变了味道。
除了旅游业。
一
2020年的1月份,国家宣布旅游业暂停,所有业务都要停止。为了监督,旅游局领导们还要不定时上门检查及无数次电话检查。
这个特殊时刻,为了帮助这个特殊的行业,国家号召减免房租,是的,号召,即使是号召,我们旅游人已经很感动,即使房东不响应,我们也表示很理解。
都不容易。
漫长的等待中,同事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副业,打开朋友圈琳琅满目,但是隔两天总要出一个感情贴:亲爱的客户,我的本职工作还是旅游奥,疫情之下没有办法,兼职也请大家照顾一下,等疫情过去,我们再相约。
甭管写的水平如何,都是一个意思:没改行,旅游记得还找我。
等来等去,成了漫漫无期,有的同行彻底转行!
那种隔两天依然打个感情牌的,是真想继续做下去的,比如我,我大学学的就是旅游,从业已经11年,手里积攒了大把的客户,让人一下子这么彻底地扔掉,真心舍不得啊!
有人说:你们手里有客户,干点啥不行。
确实是不行,等会后面给你们详细唠唠。
二
5月份,国家宣布恢复国内游,出境游依然暂停。
国内游的伙伴们喜大普奔,锣鼓喧天的庆祝复工,朋友圈里的图片一片红色,感觉就是2020年迟来的新年。
出境游的伙伴们冷静的分析着这一刻:国外的情势没有半点减缓的迹象,国际游暂时是没有指望。
于是,所有人都挤进了国内游的圈子。
挤成块发现,现实是:即使国家允许国内游,出去的人也不多;国际游转型国内游,为了拉拢市场,不惜赔钱赚吆喝;国内游眼见蛋糕被瓜分,不惜以更低的价格反击。
于是,价格大战开始。
往年海南双飞5日游2000左右,今年1000左右;云南纯玩3000左右,今年1000左右。让我这个从业多年的人都惊掉下巴,忍不住说走就走。
虽然是无奈中,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挺不住啊。
恶性的竞争必然开始。
都想挣钱,都想盈利,本本分分的挣已经太难了,比如云南的纯玩游,这么多1000左右的价格客户还在考虑,能不能忽略掉疫情的影响出去玩一趟,你现在要把价格提到正常的3000左右,搞啥呢!!
怎么办?这种形势下挣钱就需要动脑筋,开始动脑筋的时候,出境游的同志们怎么比得过国内游呢,他们刚摸进门,线路还没背熟呢!
所以你看今年的旅游线路,千奇百怪,简直是旅游业与各大行业的亲密大拥抱:上午公园观光,下午酒厂买酒;白天爬山,晚上会在保健品的宴会用餐;逛个海边,住宿是房地产公司赞助的,一定会在你紧凑的行程中加一场时间充裕的海景房宣传大会。
如此等等,旅游线路的研发变成了加减选择脑洞题。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他们是赞助商,你的旅游经费里,有你的一半,也有他出的一半。
任何事情都要回归到本质,赞助商不是公益事业,他是要盈利的,好在国家管控力度不断加大,强迫是行不通了,那怎么办?说句好听的,只能忽悠。
先得把给你出的一部分拿回来,然后在实现盈利。
各种亲密互动,嘘寒问暖,专题讲座,试吃试住试玩。
你本想花1000块钱去云南玩一趟,回来一算账发现竟然花了5000;你本想免费的坐车去海边吹个海风,回来发现竟然买了套房子。
在此我插一句,这叫被骗吗,不太算吧,自己多少钱报名的应该知道啊,虽然维权时嘴硬说当时不清楚。我就不相信你出发时心里不犯嘀咕。
这种现象,客观的说,双方都有错。
套路玩的精的旅行社,继续存活,不会的,漫漫退场了。没有大公司小公司之分。
于是乎,这半年就这么过着,最后出了一个让业内人哭笑了,笑哭了的结果。
走购物游的,好像总是那些人,他们从这个购物店转到那个保健品会,越玩越开心,一开始还消费点,后来干脆啥都不会买。购物店的套路原本三个月一更新,现在一个月就变效果还是不行,客户竟然能把购物店熬死!
购物店倒一批,与之拥抱的旅行社随之倒一批。
市场又安静了。
三
终于,春节快到了。
春节在旅游旺季中,是很关键的一个时间段。
我们剩下的仅有的人,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准备路线,还没进腊月门就把热腾腾的计划端上了桌。
这仅有的人,是真正坚持做旅游的,经过这特殊的一年,客户也成长起来,而且成长的飞快,低价的套路在一个个的转场中已经了如指掌。
品质,应运而生。
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经过这特殊的洗礼,只是没想到,疫情会反扑。
临近新年,我的朋友圈里却越来越安静,好像这个行业真的要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