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第4期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第一部分 提灯女神名称的由来
人活着一般有两个需求:一个是物质生活,一个是精神生活 。但最最不可或缺的是善良,这是读《提灯女神》文章给我的一些启示。
故事主要讲述了战争年代,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一位富家大小姐——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为了理想事业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甘于奉献一生的故事。
01 南丁格尔是一个敢于坚持梦想的人。
南丁格尔出生于英国上流社会家庭,家里条件优渥,她的父亲是一个博学多才,文化教养极深的人,出生于英国的名门望族,家里非常富裕且世代行善。
长大后的南丁格尔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选择了护理专业,她在德国学习护理学后,回到英国在伦敦的一家医院工作,1853年南丁格尔成为了医院的护士长。
02 南丁格尔为了护理事业奉献了一生。
1853年10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南丁格尔不顾自己的身份,放弃了优裕的生活,顶着家人的责骂,主动申请到万里以外的克里米亚前线担任战地护士。
1854年10月21日,南丁格尔和38名护士义无反顾地赶往臭气冲天、霍乱盛行的贫民窟,在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她担任了该医院的护士长,为英国军方伤员进行及时妥善的医疗护理,仅半年左右的时间,英军的士兵死亡率就下降到了2%。
她大爱无疆,拥有大无畏精神,哪里有需要她就去哪里。在此期间,南丁格尔主动组织护士志愿队到前线救护伤病员,在那里她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被人歧视、不怕被人叫骂。
为了减少士兵伤亡,她尽职尽责,不眠不休,一方面积极改善医院的环境,一方面忙着为伤病员清洗伤口,调理饮食。她用她的爱来帮助伤病员,在她的治疗下伤病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她被人们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
那时每天深夜她都会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穿行在营区里一间间病房,细心地探视询问伤病员,为伤病员掖掖被子、换换药。因此,伤病员都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这期间,南丁格尔还极力向英国军方争取在战地开设医院,为士兵提供医疗护理。她分析过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用圆形图标注说明。她指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死亡的原因是在战场外感染疾病,及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反而不多。
03 南丁格尔对于整个护士职业的贡献。
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给她的四千多英镑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训练学校。她精选学员,拟定课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护理学成为一门学科,而且南丁格尔通过多年的努力奋斗重新定义了护士与护理事业。
在南丁格尔之前的时代,护士被认为是一份低贱肮脏的工作,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还不如保姆和私人女佣。做护士的,也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们身上通常具有无知、愚昧、脾气暴躁甚至酗酒这样的特点。这样的形象不但对病人病情的恢复毫无帮助,甚至有时还起到反作用,使病人病情加重恶化。
出生于上流社会,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南丁格尔提出了科学的护理理论。她认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具备有教养、有进取心、思维敏捷、判断力强等素质,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拥有宗教信仰。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做到“正直、诚实和庄重”。
南丁格尔认为,治疗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恢复”的过程。为了保持或恢复身体健康,为了治疗或预防疾病,护士要做的就是为病人创造良好舒适的环境,让身体自己去恢复。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护理学的本质。
此外,护士除了救治工作,还应做好诸如保持病房空气新鲜,保持环境舒适安静,注重病人饮食的营养搭配等工作,并关注病人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她甚至要求社会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牧师共同配合护理工作。在医院的建筑设计上,她强调,首要条件是考虑病人的舒适、便捷和卫生,而非豪华性。
南丁格尔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见解,在当时被认为是独到的、超前的,即便放到现如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在她的努力下,护士的社会地位与形象大为提高,她是护士精神的代名词,是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护士岗位能成为神圣高尚的职业与南丁格尔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
04 南丁格尔精神
南丁格尔奖章是国际护理届的最高荣誉,于191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红十字大会上批准设立,以表彰在护理事业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护理人员。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50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1983年首次参加评选,至今已有83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获得南丁格尔奖章。
同样于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与护士学校在每年5月12日举行纪念活动,将南丁格尔的诞辰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此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护理事业的先驱,旨在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 新时代的提灯女神们
01 非典疫情时期的白衣战士
2003年春天给国人留下了沉重的记忆。那年春天,伴随着春风而来的,不只是鸟语花香、桃红柳绿,还有一场猝不及防的“非典”疫情。
春节前后,在我国广东SARS首次爆发,短短5个月之内传播到了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本世纪初最严重的一次传染病。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家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从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不明病例,到2003年8月16日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抗击“非典”保卫战胜利结束。
这期间直面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但灾难过后注定有些名字会留下来,虽然她(他)们一直以平常人的姿态在生活,但在人们眼里,她(他)们是英雄,永远不会被忘记。
叶欣就是无数抗击“非典”战斗英雄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医疗卫生战线涌现的一面旗帜。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这是身患非典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47岁的叶欣在病床上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
2003年3月4日她被确诊,3月25日凌晨她永远闭上了那双美丽的眼睛,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她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护士同事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工作中叶欣尽量包揽了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
她说,“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这里危险,让我来。”……叶欣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2003年,叶欣被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破例授予第三十九届“南丁格尔奖”。
叶欣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健康好卫士称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追授为“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王晶(1971年2月2日-2003年5月27日),女,汉族,生前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优秀共产党员。
她经常说: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她就是这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娴熟的专业技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塑造了医务人员的形象,是医务人员学习的楷模。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王晶同志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最后不幸染病,于2003年5月27日15时30分光荣殉职,终年32岁。
2003年抗击“非典”战场上,军队牺牲的第一位医务工作者。她名叫李晓红,28岁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李晓红,生前是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师。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最多的是“拿自己做试验”,探求战胜非典的“灵丹妙药”。
非典如魔,残酷无情。尽管李晓红一直认为自年轻,决不会被病魔打倒,但是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和征服的“非典”,还是夺走了她年仅28岁的生命。
她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被批准为革命烈士。人事部、卫生部和原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
脱亚莉是庆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在抗击非典疫情、汶川地震救援、支援湖北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她知难而上、逆向而行,有她的地方就有生的希望。
汶川地震中,她奋勇直前,只身返回地震险情区转运患儿。新冠疫情发生后,她是庆阳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在武汉抗疫的53天时间里,她平均每天穿防护服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共参与护理新冠肺炎患者278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56人。
度过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才终于发现,原来每年的5月12日是天使姐姐们的“护士节”,以往被我们认作是理所当然的,而今成为我们最敬佩的英雄们的,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提灯女神们的节日。
02 三年抗疫时期的白衣战士
2019.12—2022.12 群像
……
是的,有这样一群人
三年抗疫
为守护国家与人民的安康
纷纷挺身而出立于危难之前
她(他)们之中
有的人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寒冬
却给世界带来明朗清澈的暖春
人们说他们是英雄,是勇敢的战士
但其实他们很普通,如你我,如芸芸众生
她(他)们有的是刚踏入社会的90后、00后
才刚和世界打了个小小照面
有的是家里的顶梁柱
是父母和子女的唯一一片天
有的是已退休的老将
本该在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如今都成了冰冷的墓碑
成了亲友永远的遗憾
生命的短暂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此渺小
人类却好像永远那么健忘
然而我们依旧希望新冠肺炎疫情后
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和牺牲会被历史铭记
尊医重卫的风气将在全社会彻底贯彻
尾 声
有人说,给人生拉开帷幕的是护士,给人生拉上帷幕的还是护士。人的一生无法抗拒的是护理服务。
五月,盛开的鲜花,明媚的阳光,都是在纪念一群无私奉献,与生命同行的护士们。
经过三年一波三折的抗疫之路,从此5月12日白衣天使节将深深地刻在国人的记忆里。遥想当年南丁格尔用博大的爱心为伤者带去福音,用辛勤的汗水开创近代护理事业。新时代的白衣天使们正用她(他)们不畏艰险、执着坚毅、专业勇敢、无私无畏、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传承继续着这一伟大事业。
一如1983年中国第一位荣获第二十九届南丁格尔奖殊荣的王琇瑛在颁奖大会上的发言,当时75岁的她激动地说:“这个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我国广大护理工作者日以夜继地辛勤劳动,刻苦工作共同获得的。我愿和为护理工作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护士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工作代表,共同分享这一国际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