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从黄果树镇往东行进,下午晚些时候来到了贵州东部的梵净山,在景区游客中心后边找了一家民宿入住。21日一整天,游玩梵净山。
初识梵净山还是在抖音、快手等视频里,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攀爬山峰、登临绝顶的惊险之美。这次终于见到了,更是有了深刻体会。
从游客中心坐进山中巴,到上山索道处再坐缆车,到下山索道处再爬行栈道,才上到了山脊,真正的景点终于展现在眼前。
但是,想要真正领略峰顶的惊诧莫名,体会攀爬的惊险刺激,还有一览众山小的风采,还早着呢。
我觉得梵净山之美,主要在于两个金顶,也就是梵净山脊梁上的两座突凸而起的石头山峰。
这也是此山此景的看点,更是享受攀登的那种绝伦之感。据说天气合适时,两座峰峦间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那天在晴空万里之下,我只能与它俩明晃晃的对视了。为了避免尴尬,就把自己毫不客气的分别置身于其中一个顶,去放肆的审视并欣赏另一个同伴。
这两座金顶,一个是“老金顶”,一个是“新金顶”,都是由多层岩石堆积而成的山峰。
据查,老金顶海拔2493米,传闻因月光下石壁经常出现弥勒佛为众生说法的图像,又叫“月镜山”。老金顶上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燃灯古佛属过去佛之一,是过往的象征,因而也是最好的告别之地。
老金顶山石千奇百怪,各有各的山头,什么“蘑菇石”“万卷佛经”“老鹰岩”“金盆洗手”等模拟的形象,都是惟妙惟肖。
比如蘑菇石,它位于千丈绝壁之旁,高达十余米,似乎轻轻一碰就会倒下,但实际上狂风暴雨之下也是巍然不动。
一大一小,两个巨大的岩石堆砌而成,千百万年来相互依偎。因其形状酷似一朵蘑菇云,故名蘑菇石。
蘑菇岩也是梵净山爱情的标志,此处是拍照留念最多的打卡地。我没敢打卡留影,心有戚戚焉?
又如万卷经书,都是由一层又一层的岩石堆叠积磊而成,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因此而得名。
在那一万部佛经面前,你能感觉到梵净山那股神圣而又奇异的气息,让我不由自主间心生敬意。
新金顶海拔2336米,垂直高差上百米,身姿挺拔,是最险峻的金顶。由于早上经常被红云瑞气围绕,因此也被称为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有鸿运当头的寓意。
新金顶上半部分,被一道裂痕“金刀峡”,隔成两座孤峰。两侧各建有一座庙宇,南面释迦,北面弥勒。中间由天桥连接,就像一条蛟龙,一只手,两根手指,亦如生命的图腾,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峰”。
红云金顶,梵净山上最吉祥最受欢迎的地方,一般跟团游都是攀登这一座金顶,网红金顶也是这一座,一般人认识的梵净山也是这座金顶。它当然是梵净山的最佳名片。我当然非常势利,且荣幸的跟它合了影。
我是先攀爬了老金顶,再去攀登的新金顶。两峰顶上山之阶梯,大多是接近八九十度的近乎垂直,梯窄且陡,险恶异常。往往是你顶着前面人的脚后跟,后面人也顶着你的脚后跟。
主要靠双手抓着两旁的铁链子,一步一步往上硬爬,取不得任何巧。千万不要回头,也不要停留,不要给自己吓唬自己的机会。双手双脚紧贴岩壁,抓牢了,踩稳了。别着急,来得及,到了顶上再慢慢看景。
都是单行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上下阶梯都没有回头路,再吓人也得往前行,哭爹叫娘都不管用!所以敢往峰顶攀爬的也就少部分人,须身体素质不错的,胆大包天的,征服欲与好奇心强的,兼而有之方可以。
站在金顶之上,举目远眺远山大地,俯瞰山下深谷,四周群山绵延,沟壑纵横交错。苍苍茫茫的森林遍野,百里风云尽收眼底,不由得叹为观止。
那真是山高我为峰,一览众山小,舍我其谁?!
我站在老金顶之巅看新金顶,它犹如一根大拇指立起来,孤傲向天,独树一帜。有睥睨天下、藐视众生之态,蔚为壮观。
而站在新金顶之上观看老金顶,感觉像一座巍峨的石头城堡,层层叠叠迷宫一般的浩大城堡,感觉到泰山压顶的威势。
据从西门爬山上来的游客介绍,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方向,远看这边双顶,整个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则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从老金顶到新金顶,再往前方接着凤凰山顶,三大山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
我观察了一下,还是从东门(黑湾河山门)上山的居多,可以坐上下山索道缆车。而从西门(张家坝山门)上山的还是较少,只能徒步上下,一般人体力不支。
闲谈中还有游客说,最好的是东门缆车上去,西门徒步下山,景色更好。
但是东西山门相距很远,跟团游的有时间限制,自驾游的车只能放停一边,不方便。只有没带车、没跟团的背包客可以成行。
没办法,条件限制,每个景点都有你看不全,也体会不到的画面。遗憾总是难免的,不圆满的事实最有可能铸就心中的美,那是梦幻之美。
愿望只能盼下次,从另一个山门进入,走另一条路上山,感受另一个角度的美景了。
实际上,梵净山因风光神奇,佛教不断兴盛而成圣地,才是最具历史文化的符号。梵净山,即“梵天净土”之意,民间则称之为“大佛山”。
据查,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兴盛于明。 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
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
梵净山下当地的小吃,首推米豆腐。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而成。当天晚上到那儿,晚饭后散步特意品尝了一下,居然有小时候吃过的味道。
本来可以原路坐索道缆车下山,然后坐景区中巴车回到游客中心。但是我们到了下山索道处,选择了继续步行下山,不知道当时是为了体验一番还是锻炼一趟?
我记得清楚,上下山索道间步道距离6600米,全是窄窄的石头阶梯,很多地方陡峭不堪,还没有护栏,真正是考验游人的毅力与体力了。
沿途还遇到一些爬山的人,青壮年居多,也有少数老人,我很佩服他们。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有点后悔往下走了,可是半道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返回下山索道处吧,又很难爬上去了。
只得继续步行下山这个唯一选择了,那就只好咬牙切齿坚持下来。在路边捡了根树棍子当拐杖,三条腿杵在那儿。最后用了四个小时,到天快黑了,终于一瘸一拐挪步到底,坐上了最后一班出景区的车。
这一趟下山之路,除了遇见猕猴时的轻松之外,剩下的都是痛并快乐着了。即使密林间的清幽和斑驳的阳光洒下来,也不能带来多少温暖与舒适。
梵净山的猴子还是比较原生态的,纯朴的本色依然。除了不怕人不避人,饿了只在树下杂草枯叶里翻找野生干果,游人喂给的吃食它全然不理。可能是步行上下山的人流太少,它们还不习惯被投喂,环境条件制约了学习进化吧。
全不像而今张家界武陵源景区里的猴子,成群结队的最愿意跟游客混在一起,吃惯了游客的投食,而且还挑食(比如不吃香肠),甚至动手抢食(谁拎着装着吃食的塑料袋都不能幸免),一点不会文明,不懂礼貌。这种人与猴子互不见外、和谐相处也算一景吧,它们被游客稀罕着惯坏了。
梵净山之行,不仅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那句话,更是深切体会了一下旅途与生活的本真含义。
旅途观景如生活之路,不坚持不足以达成目标,不历经艰险不足以登顶欢喜,不能登高望远不足以抒怀胸意,不变换角度观察不足以感知全貌。
不自弃,不放弃,才有获得,才有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