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对他人发表评论,基本上是否定利己,认为利己是万恶之源,认为利己的人都自私自利,让社会风气败坏。肯定利他,认为利他才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才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这种观点把利己与利他对立起来了。
我们平时的宣传,好像也多在宣传利他,一直以来,我们也把利他放到了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把具有利他精神的人塑造成英雄模范。我们在要求别人的时候,都是在要求别人“克己”利他。我们在公开要求自己的时候,也是要利他。
谁在电视上媒体上说,我要利他,立刻传来一阵欢呼声。人们就会赞叹他如此无私,如此有情怀,如此宅心仁厚、高大光荣。
我们不宣传利己,我们也不鼓励利己。如果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说利己的话,会被人认为自私自利,会被认为胸无大志,会成为被批的对象,会被吐满满的口水。
以至于,没有几个人敢于承认自己有利己之心。就连拉面哥都在视频里说:乡亲们不容易,我不能随便涨价,要不乡亲们吃不起拉面了。于是乎,很多人大加赞叹。拉面哥也成了新时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典型了。
其实,我觉得,利己才是人们本初的动力。可以想象一下出生的婴儿,婴幼儿时期,基本是没有利他的基因的,他只有利己,利己是他的本能。甚至在母腹中,胎儿就与母亲展开了一场资源大战。在这里,利己是为了生存。
孩子一直成长到产生独立的自我意识,人们会教给他要与他人配合,不能仅仅利己,仅仅利己的话,会没有人给他玩,没有人愿意理他,要学会利他,要学会利他。这时候的孩子慢慢懂得,利他并不是不利己,而是为了很好地利己。这就是所谓1=1,而1+1会>2,于是可以更好地利己。
但是这个道理开始并不是那么好懂,不少孩子需要好好讲道理,需要让他看到确凿而明确的好处,需要晓之以情。直到他确实懂得了这个道理,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他才乐意并追求利他。在这里,利他是手段,利己才是目的。
孩子的成长是这样,社会的发展不也是这样吗?
有个故事,说,有人想看看天堂与地狱,于是上帝就领他先去看看。在地狱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而每个人手上被绑了一个长长的直直的餐具,每个人都看着美味大餐无法吃到嘴里,在那里忍受折磨。又到了天堂,里面的美食与地狱是一样的,长长的餐具绑在了每个人的双手上,唯独不同的是,每个人都笑逐颜开,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再用手里的餐具喂别人,自己也在被别人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一个正常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只利己,不利他,也没有人可以做到只利他不利己。不同的是,你是把哪一点看得更重,你是从哪一点出发。
极端利己的,处处为自己打算的,我们会说他自私自利。但是如果他这种极端利己,并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似乎他的行为也并没有违法之处。至于有的人损人利己,时间长了,人们就会防着他,他的损人利己的小伎俩也就不那么好使了。如果损人利己严重了,那就是违法了,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其实,我们平时的很多谚语也是为了提醒我们要防范损人利己的人的,比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比如“你的善良,要有锋芒”……
这个社会上,当然也有不少尽可能利他利社会的人,他们把利他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我这里说的是主要目的,而不是唯一目的。因为即使这样的人,他也是应该会考虑利己的,否则他的利他将无以为继,除非他自己有充足的家底,或者有人愿意毫无代价、毫无回报地给他各种供应,可以一味地利他而无需利己。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某项行为的出发点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这里,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赞许的。
我们要警惕极端利己之徒,我们要看好我们的钱包与善意,别让他们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我们更要警惕那些以利他为名,打着利他的幌子做损人利己行为的人。利他仅仅是他的口号,仅仅是他吸引公众目光的障眼法,一旦机会成熟,他会掏空公众的钱包,他会透支公众的信任。
有利己之心的,是常人,只有利他之心的,是圣人。我们都通过利他,达到利己。自利利他,挺好的。
3月31日,我从公众号“踏梦行”上读到一篇文章《人性经不住考验》其中有这么两段话,与我这篇文章的意思是一致的,摘录如下:
启蒙运动巨人、英国著名哲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自私是生物得以生存、繁衍的基础——当发生森林大火时,我们最同情的对象依次是:自己、他人、猴子、蚂蚁、树木……
斯密认为,人类的爱是“有层次的”,而自由市场通过平等自愿的交换,让人们能够“以自私为目的,达成利他的结果,最终使每个人都互惠互利”——由于发现并承认了“人性自私”的公理,斯密创设了市场经济理论,被尊为“经济学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