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讨论只给结论的课程,缺少实效——听课札记之品牌服务培训

昨日(2025.06.19)旁听了暑运之前服务岗位的培训,有几点思考:

1.形式与内容。有时候,形式比内容重要;有时候,内容比形式重要;得挑场合,得把准脉搏。

2.学员与课题。

——这个培训,能够解决谁的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根据问题场景,学员对象还可以更细分更聚焦:一类是各部门针对局方写回复意见的问题,办公室业务文案写作岗位来;二是电话接听投诉的问题,电话坐席(前端即时处置、后台缓冲处置);三是机下、机上、候机楼等现场面对旅客投诉、临场处置问题的。处置各类问题的工作人员、办案人员,不是一个群体。到底是谁最需要这各主题的培训?或许可以针对性准备不同课题培训。

——培训内容可分层、分级。根据内容的针对性,有些在部门级,有些在岗位级。谁在做哪些工作内容,在怎么做,预期是什么?哪些培训内容与在座的人有关,是如何有关的?

——课程之中,举的例子里面,多是回复执笔人,缺少对局方“认可”“满意”的回复函的格式与内容的正确了解和认知。可以针对性制作不同的话术清单,流程清单,要素清单。比如,那个回复局方的问题,正式回复前,把要素都列出来,逐一打钩确认,估计不会再有那些低级回复错误。

3.讨论与结论。

——针对错误案例的解读、分析,教员和PPT都没有给出结论性观点,只有大大的“提示”。“提示”算作什么样的学习定位?必须的吗?还是仅仅作为友情提示?教员给出的公司级必须学习、模仿、抄作业的信号太弱了。

——把培训内容、操作要点,以“案例分析”和“提示”的形式表现出来,弱化了培训主题。这需要明确的培训主题,以及明确的课程二级目录。

——从错误的案例学习之中,学习者很难得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只能得到不能怎么做的信息;从错误的案例里面,学员萃取不出来正确做事的经验;学员知道了需要防止的错误和坑,如何防止犯错误和跌进那些坑里,不一定知道。

——案例分析时,案例情况描述和得出结论很重要。场景要有全貌,要有背景,要有冲突细节,要有旅客行为动作细节,要有员工处置措施细节,要有处置结果和最后效果结论。只有案例概况清晰了,学员才可以对标和模仿、借鉴、学习。要有结论,要有操作步骤总结概括、关键要领的细致陈述,不要只是听故事去了,拿回来还是不会自己用,没有学从中到东西。

4.多点与聚焦。

——同主题的一系列课程、每门课程的定义、概念、说法、用法,一是要保持前后一致性,二是要使用更接地气、更通俗的词语。比如,解读图片的时候,分类为“领头的,跟风的,观望的,无所谓的”,与之前的“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人群区分标准要保持一致,前后使用特定引入的这些概念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可以用更通俗的“DISC性格测试”,或者用乐嘉的红黄蓝绿“性格色彩”、或者PDP性格测评“老虎、孔雀、猫头鹰、考拉、变色龙”等经典模型来讲授,应该会更通俗易懂些。

——把旅客代表性人物,当作为角色来表述,用图片代替文字,用生图代替P图,更具说服力。

——谈判的本质就是和对方说话?说话,谁不会?有本事的,说话就是不一样。为什么?教员应探究其本质。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特性,教员也要有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特性到共性的总结归纳概括能力。现场呈现个性多于共性,少了对共性的探索和阐释。

——把一线服务窗口学员经常遇到、挑战大、难以处置、公司受其影响面大的典型问题场景化、解决方案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化,设置分类分级处置标准,如有偏差就有对策,如有风险就有防控措施。

5.听讲与笔记。一些人听课做了笔记,估计很难有回看的;可针对性设计一些学员手册帮助现场的理解和课后的复习、回忆。

6.培训与交流。不仅内部培训,可尝试送相关主题主打教员到其他航司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可以把同行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拓宽眼界。

2025.06.2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