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上帝视角来分享,或者墙壁上的苍蝇或者壁虎视角。但不宜公开行业潜规则、于行业和企业不利的一面。好比看魔术表演,台下人(外行)看到的,你们看到的一面,台后(内行)看到的,我们看到的一面,案例学习者视角,解决好奇心,揭秘。
2.衡量一个行业,航司,行当,岗位高效的一般指标有哪些?不是指赚多少钱的。能对业外人士,生活中,借用对方行业中案例,故事,术语,通俗易懂地说清楚吗?
3.主动意识到一些业内术语(比如AOC、BT),对方是听不懂的。避免知识的诅咒。
4.对方派出的学习对象是什么样的群体(单一职位、职责、还是根据职级多职责多岗位来分的?总部、分部、全国?)?为什么来培训?之前同主题的参训经历如何?为什么选择我们而是其他航司?看重了我们的什么(文化理念?事件处置?高端人士难忘的服务体验经历,还是其他?)?514英雄机组事件是否讲,依靠需求调查信息来定,这是关键。
5.经验分享为主,收获多少由对方的参与体验深度决定。
6.讲培训主题的体系支撑作为课程背景(相关公司、行业的制度、流程、岗位设置、组织机构等)。做得好,有做得好的理由;做不好做不到,有做不好做不到的理由。关键是要让其学习体系建设、框架思考。
7.讲主讲老师的从业背景和经历、战果,表明内容来自于多年从业的一线实战专家,给到有价值有收获的预期,吊足胃口和期待,树立权威性。
8.内容要分场景、分问题类别来讲(这需要客观分析,合情合理有逻辑的进行分类,内部的、自己行业的、培训业通用的,对方行业的?可理解、综合的?);抽象概括之后的场景、可共情的场景、有情绪共鸣的场景,有代入的场景;分享结束的时候,提问,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相通的地方?可以怎么做?学员现场就能给到解决方案和学习结果!在场的领导看到了成果。可衡量可交付可观测的成果!
9.对方学员好的处置经验,也可以拿出来分享:
一是现场学员相互学习(高手讲师可以做到现场初略的经验萃取);
二是我们教员可借鉴的、可拿来为我所用,丰富今后案例库(包括转化为公司的制度建设、业务上的流程优化,这叫高手明目张胆地偷师学艺);
三是要讲明底层逻辑是什么,可借鉴的原理、规律、效应、心理学道理是什么(这个要求高了一点);
四是引导大家参与讨论,大家怎么看?“元芳,你怎么看?”学员之间的学习,有时候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更多,因为学员有的比老师教的更接地气、倒不差拿来就可以用上、场景具体可信度高。
10.题目、条目、大纲,可以用问题场景来分块定义,“遇到*****情况,该怎么办如何办?”给足预期和胃口,不给专业的答案和硬知识硬技能;思考一下,哪些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沟通、安全、质量管理、招聘、用人、培训?
11.注意用词用语:来学习的客户,无疑也是航司的旅客,所以要把对象想象为友好的对象,不能用不礼貌不敬刻薄的语言面向学员;如何做到?角色互换,把自己也代入到患者、患者家属、移动用户、酒店消费者的身份来思考。
12.注意内外培训有别!学习对象内外不分,一份课件打天下,“讲的时候注意调换一下就可以了”,这是很大的忌讳。学习对象不同、需求关注点不同、问题场景不同,知识技能理念经验/背景/颗粒度不同,怎么可以混用一个课件?培训大师也难以做到,我们的许多教员可以做到,咄咄怪事。
13.讲授者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清晰,要表明,要站稳要抓稳要从第三方(上帝)视角来讲,即便自己处置的案例!不能飘,一会儿是案主这个角色,一会儿是讲师那个角色,一会儿是学员角色,学员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学谁学什么。自己处置的案例,可以表明而已。角色,在开始阶段说明一下,说清楚,一以贯之。
14.亲身经历的导入,要穿插在合适的主题里面;与主题相扣;要绘声绘色,要饱含情感,要同理,要跌宕起伏,曲曲折折、担惊受怕、要一惊一乍,要变换声调、角色,要描绘自己和旁边人员的情况,要有五感的细节描述,要有亲临感、既视感,要符合ORID(事实、感受、想法、决策行动)。
15.讲自我保护时,作为个人,如何做好个人保护的技巧、方法;站出来时,能否代表组织?如果不能代表公司,哪些技巧可以帮助怎么转移问题涉及的注意力到组织层面,保全自己合法权益?代表组织时,如何保全组织和个人利益冲突时的诉求?如有成功的,失败的案例,试试“如果当时我在,我会怎么做?”的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同时,案例不能考验人性。
16.结尾的升华,结合职业的酸甜苦辣,日常艰辛,受创、责备(要跳出负面情绪的情节来思考和描述),结合自己得到的职业和人生成就、感悟、公司/周围人的评价、同事/家人的认可肯定,拔高认知,转向正面感悟。如果有一个升华金句最好,提供情绪价值,举例子举事实(道具),得到学员认同。结尾到此。宣布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