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13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全能型人才,“孔门四科”中,语言科的代表。
子贡从事“国际贸易”,富可敌国,被尊为“儒商”鼻祖。子贡还曾在鲁国和卫国从政,政绩斐然,子贡的外交才能也非常突出,被尊为“纵横家”鼻祖。子贡为人“至孝”,孔子去世后,他是唯一守孝六年的弟子。
君子:原指“国君之子孙”,也就是贵族,后被用于指道德高尚,有担当敢作为的人。
孔子主张“君子主义”,他希望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大家互助互爱,安居乐业,携手进入大同社会。
先:会意字,从止,从人。会走在人的前头之意。如《汉书·英布传》:“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以为士卒先。”
“先”后来延伸为时间的先后。也指祖先、前辈,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
后:继体君也,即君之继承人。“君”和“后”都是发号施令者,夏朝时期,帝王就叫“后”, 由夏启的史官于公元前2000年根据既有汉字“司”创造的,方法就是把后者反转写,并赋予新的读音。
这是因为夏王室出身于“司空”家族,是“群司”(司空、司徒、司马、司稷等)之一,为了表示子孙后代不敢与皇祖大禹比肩等列,故以“司”的镜像“后”作为自贬一级的称号。
如《商頌·玄鸟》:“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其中的“先后”,就是“先王”、“先君”之意。“司”有“子承父业”的意思,“后”也有同样意思,符合夏后氏“家天下”的统治理念。
后为了区别,帝王叫“君”,帝王的妻子叫“后”,如“王后”。有一个字“後”,它的简化字也写成“后”,这时的“后”是后面、落后、晚辈的意思。
有人为了附庸风雅,把“皇后”、“天后”写成“皇後”、“天後”,贻笑大方。
从:会意字,由從简化,甲骨文像两个面朝左边站立的人,会前后相随之意,如《聊斋志异·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从”后延伸为顺从、依从。如《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也延伸为:自、由。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也指次要的,如:“从犯”。本文中的“从”就是“随从”、“跟从”之意。
本文的从是“纵”的通假字,纵由“縱”简化,本义指松缓、放开,如《礼记·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纵也引申指放走,还引申为不加约束,放任。如《尚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
由放开又引申为向前或向上猛然跃起、普及、落实、施行等义,如《博雅》:“置也。”
“纵”还表示让步、假设,即纵使、即使。《论语》中的“从之,纯如也”。其中的“从”也是纵的通假字。
全文理解为:
子贡向孔子讨教怎么做个君子型领导,孔子说:“自己的言论、思想、规则等自己先做到,然后再往下贯彻!”
对于本章内容,历代先贤们都解读为: 先做后说,行在言先。比如朱熹说:“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
其后的钱穆、杨伯峻、李零等都沿用这个解读。这是不准确的,这里的“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可以说出来的“话”,还包括思想、主张、规则等。
孔子认为:领导对手下有什么要求,自己必须先做到,以身作则,然后才能顺利贯彻,否则很可能导致手下阳奉阴违。
子贡能言善辩,作为“言语科”的代表,孔子担心他言论丰富但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做个好领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回答他的提问。
仆固怀恩与杨家将
平定安史之乱三大功臣分别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郭子仪被中途解职,李光弼在后期退出主战场,只有仆固怀恩坚持到了最后,并指挥了消灭史朝义的收官战。
仆固怀恩出身于金微州都督(今蒙古国肯特省)铁勒九姓之一的仆固部,其家族在贞观年间降唐,并担任金微州都督,成为大唐镇守边疆的异族。
仆固怀恩为人骁勇善战,早年加入朔方军,先后追随郭子仪、李光弼,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多次重大战役。并在灵武迎立唐肃宗。
仆固怀恩为了激励士气,总能以身作则,让自己家人做先锋、敢死队,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
为了向回纥借兵,仆固怀恩把自己的三个女儿与回纥和亲,女儿可谓受尽了屈辱。为了杀一儆百,杜绝士兵叛变,他亲杀叛变后又逃回的儿子。
叛臣安禄山有一部将叫阿史那从礼,率众前往朔方,部众归降唐肃宗。后又煽动铁勒、六胡州等胡人部落叛乱。仆固怀恩奉命前去征讨,长子仆固玢不幸被俘。
不久后,仆固玢从阿史那从礼的部队中逃出,但未受到仆固怀恩的亲切接待,反而将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以此激励将士,大败阿史那从礼。执获数万,牛羊不可胜计, 河曲平。
遗憾的是,这个对大唐有再造之功的名将仆固怀恩最终却被猜忌而逼反。
杨家将一门忠烈, 祖孙三代前赴后继、忠贞卫边的英雄事迹,早在北宋中叶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了。
到了南宋时, 民间艺人开始将他们的事迹编成话本,后来,经过元代杂剧、明代小说、戏曲的发展,杨家将的故事不仅广为传播,还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丰满完善、夸大乃至神化。
虽然杨家将中的人物,有很多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杨家将的喜爱,由此可见, 古往今来,先身士卒,精忠报国的将领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多么地受拥戴呀!
杨家将第一代统帅是杨业,又名杨继业,就是戏曲、小说中的杨老令公,历史上确有其人。
杨继业,原名“杨崇贵”,北汉末年出生于山西太原,自幼家世显赫,杨继业自幼在父亲杨信的影响下,喜好行侠仗义,善于用兵,尤其是骑射。
北汉开国皇帝刘崇非常器重杨业,把他当成养孙,让他担任北汉政权的大将,他能征善战,骁勇无比,屡建奇功,所以人们又称他“杨无敌”。
后来北汉灭亡以后,杨继业归降北宋,立即受到宋太宗的重用,被授予他大将军之职。
杨继业归宋的第二年,辽国大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杨继业在这场战争中大获全胜,功勋卓越,名声大震。雁门之役,是杨继业入宋的第一功。
在1004年与辽军交战时,因主将潘美、护军王冼的错误指挥和掣肘,杨继业陷入重围,被辽军所擒,后绝食而死,享年55岁,其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就是戏曲、小说中的大名鼎鼎的杨六郎。
辽国对他非常敬畏和忌惮。辽人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六郎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品格高尚,身先士卒,深得部下的拥戴。他在边防上镇守了二十多年,与辽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斗,取得了很多胜利。
杨延昭遇敌临危不惧、善于谋略。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乘胜进攻遂城。遂城小,又没有完备的防守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杨延昭先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
后以当时正值隆冬为契机,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城墙冻冰、光滑难登,阻挡了辽军的猛烈攻势,只好撤退。这就是凝冰冻城的故事。
后来,杨延昭又屡建奇功,进而屡次升迁。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卒于任上,终年57岁,为保卫宋朝边防奉献终生。
杨家将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文广,杨延昭之子。
杨文广初因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得到范仲淹的赏识,也曾跟随大将狄青南征广西,担任过成州团练使、龙卫四厢都指挥使等职位。
既是名将之后,且有功劳在身,杨文广后来受到宋英宗的提拔,也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大有斩获。
在辽国与宋朝关于代州边界划分之争的问题上,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结果是“未报而卒”,还未得到朝廷回复,就不幸殒命,令人扼腕叹息。
在历史上,杨宗保和穆桂英并不存在,有学者认为,杨文广的母亲穆桂英的原型,应是他的妻子慕容氏。史载:“文广娶妻慕容氏,善战。”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原姓“折”,出身于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德扆曾任麟州刺史 、火山军节度使,折氏受家庭熏陶,从小勇武善射,性情刚毅,与杨业成亲后,曾辅助杨业,多次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