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同名公众号:【我又又又懂了】
周三,和阿树一起,看看你被电视剧中的错误知识骗了多少年!
“等等,防人之心不可无”。
敬妃满意点头。再探。
“有毒!”
(万物皆可甄嬛传)
相信大家在古装剧中都看过这样的场景~
皇帝用膳之前,掌膳太监会拿出一根银针插进食物里探一探,如果银针颜色没有变黑,那就可以把御膳呈给皇上食用。
如果插入的银针变黑了,那就表示食物有剧毒,是万万不能食用的。
或许直到现在,都有人对银针验毒都深信不疑。
那么“银针试毒”真的靠谱吗?古人的“银针试毒”究竟是什么原理?他们又是如何防止中毒的呢?
是谁说的银针可以试毒!
公元1247年,宋理宗在位之时,南宋提刑官宋慈曾在《洗冤集录》中提到用银针验尸。
“凡检验毒死尸,间有服毒已久、蕴积在内试验不出者,须先以银或铜钗探入死人喉讫......”,这也是当时法医检验的准绳。
银针发黑,则有毒,银针无恙,则无毒。
曾经有专家做过实验:将三根纯银针分别插入三种剧毒物质——鼠药、氰化物、百草枯的溶液中,而结果竟然是三根银针都不变黑。
看来银针遇毒变黑只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事。可是,有时候银针确实会变黑呀,那什么情况下银针会变黑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古人所说的毒,主要指剧毒物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化学式是As2O3)。
这也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毒物之一。
在古代,砒霜的生产是将矿物研碎,除去大块杂石,然后在密闭容器中与木炭一起煅烧,等毒沙升华后,凝结成的白色粉末就是砒霜。
但是古代生产技术落后,无法完全分离出砷和硫,致使砒霜里仍残留少量的硫和硫化物。
也正是因此,古代的砒霜含有杂质而呈红色,恰好和丹顶鹤头顶的颜色一样,所以砒霜也就是鹤顶红。
这些物质与银接触会快速发生化学反应,使银针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也就是所说的银针变黑啦。
所以古装剧中,银针能把毒试出来,还真是有一定的道理,起码在古代,还真不是骗人的。
现在还能用银针试毒吗?
上面说过,银针之所以变黑,是因为与硫发生了反应。
换句话说,将银针插入任何含有硫化物的物质中, 它都会发黑,比如——蛋黄?
又比如许多人长期佩戴银饰,银饰表面会发黑。
那么,人和蛋黄都有毒吗?
显然不是的。
所以所谓银针试毒,只是测试物质中是否含有提炼砒霜时含有的杂质硫。
如果换成了现代的高纯度砒霜,即使插入100根银针都不会变黑。
所以银针试毒在古代可行,但放在现在,就失去了应用价值。
古代皇上如何防止中毒呢?
01
御厨实名制
对御厨来说,每道饭菜都实行实名制。
也就是说,皇帝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每道菜名及这道菜出自谁之手。
这样的好处就是为了从源头震慑和杜绝在饭菜里下毒。
毕竟,一旦出现问题,御厨便是第一个被问责的对象。
02
来人,替朕尝菜
光从御厨身上预防是远远不够的,碰到胆大包天的御厨在上菜过程中下毒的情况又该如何办?
皇帝们想到的另一个对付的办法,那就是让太监代尝制。
饭菜上来后,皇帝们不会马上食用,他们还会将食物先让贴身太监试吃一下,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用膳。
03
来了,银器试毒
一些下了慢性毒物的饭菜只怕太监尝了也没有多大效果,毕竟发作要一段时间。
因此,慎中又慎的皇帝们马上上演第三道防毒杀的方式——用器具来验毒。
这时候就要用到我们上面探讨到的银器了!
04
备份留底
为了便于日后备查,皇帝们还命令御膳房,每上一道御膳,都要有专人备留样菜,以作查验之用,便于追查一些突出状况和事件。
05
就是让你猜不透
皇帝们为防范被下毒,还有一个秘传的不成文的规矩:吃菜不许过三匙。
御膳几十道甚至上百道菜,尽管都是山珍海味,但皇帝吃每样菜一般不会超过3口。
这样人们就不知道皇帝偏爱吃什么了,一些想要下毒的人也就无从下手了。
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整理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