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共读张展晖老师的《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有人高开低走,有人笑到最后?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做对比,《巅峰表现》的两位作者,他们都是在年轻时期就走上人生巅峰的精英人士。马格内斯曾经是一位特别有潜力的运动员,是美国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五个高中生之一。
他为了成为一名伟大的运动员,痴迷于训练,强迫自己必须每天晚上10点睡觉。别人谈恋爱的时候他在训练;别人过节狂欢的时候他在训练;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已经起床训练。他几乎不是在训练,就是在去训练的路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精益求精的训练中,自控力极强,什么意志力、专注力,根本就不在话下,成绩斐然,最好成绩是青年运动员世界排名第二。
历史上曾有人认为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1609米),而作为高中生的马格内斯在一次关键比赛中,仅比4分钟多出了几秒,这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之后他始终没有突破这个成绩。
还有史托伯格,他从小就爱钻研经济学,他放弃了各种娱乐,每天都阅读大量的经济学书籍,还有《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之类的经济刊物。一毕业就进入了大名鼎鼎的麦肯锡公司,工作期间比之前更加努力,自己总结出一套在12分钟内完成刷牙、洗澡、刮胡子、穿衣服的高效流程,每天披星戴月地工作,迅速成为行业新星,他曾研究出一个医保数学模型,无懈可击。
不到24岁,他就被选进白宫,为总统出谋划策。他相信自己的上升之路刚刚开始,自己的工作很快就能影响国家政治决策,但事实上那是他最后一次职务升迁。
史托伯格和马格内斯的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堪称卓越,极其高效。什么自律性高、意志力强、擅长规划、目标感足、专注投入……这些品质他们都有,他们的内在天赋和外部环境都很好,也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
但是,他们都在还很年轻时的某一刻,突然不“玩”了。其实,这都是他们精力管理不善造成的。
也许他们确实是太累了,累到“玩”不下去的程度;也许是因为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心力损耗到不想再继续。不论是什么情况,这些人早期加速进步,之后这种势头却变得不可持续。
这种不可持续看上去是意志力的丧失,究其根源是在心理层面找不到可持续的动力。我在饱瘦训练营中遇到的很多无法坚持训练的人,也是同样的原因。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精力,其所需要的心理支持是无法忽略的。
总而言之,运动为精力赋能,可以提高精力系统的使用效率,让精力运转通畅、灵活;饮食是精力原料的生化入口;恢复活动可修复精力的系统性损耗,让系统保持流畅;而心态和认知是精力边界划定的管理者,是精力管理的核心力量和出发点。精力管理就从这四点入手。
能掌控精力确实很好,但是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陷入误区,凡事欲速则不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必过于着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实行精力管理,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