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充裕,便有了更多的奢想。“博览群书”便是其中之一。
幼时因物质贫乏。看书基本没有选择。所有到手的文字,不管值不值得一看,都会浏览一遍。好看的多看一遍,不感兴趣的便别扔过一遍。长大后有了一定的选择能力,却也只是浅薄地遵循感官第一,只看精彩的小说或者华美的散文,别的类型的书偶有涉猎,但也只是在书荒的时候翻一下,从不深究。
书橱里的《宋词三百首》是很多年前买的。因为喜欢。喜欢宋词语言的精炼,长短句的节奏感,喜欢词中所营造的意境那种无可比拟的美。
但少时的喜欢是没有长性的,也容易被外界精彩的世界诱惑了去,静不下心来细细聆听,来自远古的轻吟浅唱。在经历了一些世事,有了一些阅历,终于浮躁的心可以静下来,可以细细品味少时不曾领略的美时,却忽然发现,我已记不起最初捧着这本书时的心情。
我用我的学识理解词的意思,我用我的阅历感受词的美,我用我丰富的情感代入词中的男女。可我似乎只是坐在电影院,看屏幕上的俊男靓女,我可以感受到他们脸上的喜悦、冷漠或者悲伤,但我走不进她们心里。
因为时间充裕,我不仅捡拾起旧时的书,也买了很多新书,淘了很多旧书。类型不再单一,功利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博览”。
似乎确实做到了博览,小说、散文、传记、历史、哲学、经济……奔波在借书还书的路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不无景仰地说“你看书真快啊”。是啊,我看书很快,可是我看了什么书呢?细想,没有记住几本。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猴子是想着前面还有更好的,所以把手中的玉米扔了,而我却是被动地扔了手中的“玉米”。
看的书越来越多,应该说看的书目越来越长。而我印象深刻的,还只是少时看过的那几本,为数不多的几本。
最美不过少年时。少年时敞开全部心扉,毫不设防地接受这个世界,接收世界传达来的信息——书上的书外的——浅薄而热忱,单纯又纯粹,不加甄别,大包大揽。而人到中年的如今,审慎地看待这个世界,审慎地看待每一本到手的书,功利地想要把每一本书化为自己的血肉。
少年不识愁滋味,待谙尽人间风雨,已是秋凉时分,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如果可以像本杰明•巴顿一样,出生在老年,然后一天一天往回走,是不是更能明白“珍惜”二字之重?不,人生对谁来说应该都是公平的,即便如本杰明,出生于坐着轮椅的老年,一天天走向壮年、青年、少年……依然会有万千遗憾之事吧。
看着书架上越来越多的书,越来越多没看过的新书、旧书,有饕餮之念,却没了饕餮之胃。奈何!
回不去的路,回不去的时光。感慨一下,继续“博览群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