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识别长程攻击的要点是协议根据staking按time slot进行VRF抽签,有一个隐含假设是攻击者在分叉点之前没有掌握全部staking者的私钥
其逻辑后果是:紧跟分叉点后的若干连续time slot中,由于掌控的stake份额少于全量stake,攻击者长程攻击后伪造的这段time slot中,出块的密度会低于正常的链;
Coda进一步考虑到:虽然攻击者在FORK后的短期内无法在staking中提升自己的占比,但有可能可以通过操纵后续BLOCK中的staking申请有效提升分叉链中的后续占比,使得后续出块密度提升甚至超过正常链。所以通过保持一个滑动窗口中的历史最小出块密度,具有较大的历史最小出块密度的链更可能是正常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