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看完这本万人好评、豆瓣Top250的世界名著,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情。看到一句话是这么形容的:如果你不知道在白夜中行走的滋味,你读不懂《白夜行》;如果你不知道被罪恶感包围的滋味,你不懂《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关于赎罪的书。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阿米尔与哈桑的童年往事;第二阶段是阿米尔与父亲在美国的生活;第三阶段是阿米尔重回故地收养索拉博的记录。
我从来没有对阿富汗以及它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做过深度的了解,只是对我而言,在零星看到的新闻中,我只知道他们那里的环境有多么恶劣、人民是多么可怜、政府是多么可悲。但是当《追风筝的人》以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的、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开篇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并没有做好准备,原来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地追逐风筝。
当我们看到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感情时,我们会慨叹两个青涩稚嫩的少年之间的友谊会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他们总是并肩而行、默契配合,每当阿米尔遭到坏人欺负时,哈桑都会第一个站出来维护他的朋友,有人把这解读成哈桑骨子里天生的“奴性”,我觉得不是,这里面充斥着友谊的光芒以及血液里割舍不掉的血缘。
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但是事实是残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不能自己选择的标签所分隔开,尽管他们是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于是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与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地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季羡林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多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其实我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的丑恶,世界上真的存在——在那样的国家,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人们衣不蔽体地生活着,统治者残忍地虐待自己的同胞。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绝对的善良和绝对的恶劣,包括到故事最后,即使阿米尔如此真诚地对待索拉博,站在读者的角度,我还是没法真正原谅他。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要拥有一颗对待他人的真心,还要从心里知道绝不要去伤害一颗真诚待你的心。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是拉辛汗说的“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并在那条路上不断追逐着那只他执念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