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手机解锁,看看手机上有多少APP,社交网络的更迭交替,我们依赖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社交工具,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便利、效率。但也渐渐发现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而我恰恰是需要一整段时间连续做一件事的人,对!我就是那种工作起来不喝水不上洗手间的那类人。碎片化时间让我工作效率极低,于是我开始关注时间管理这个问题,前两天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了第一款我愿意为之付费的应用软件,我希望我的时间可以被我拾“回来”。
前两天有个死党给我发微信,问我为什么不找她聊天了,是在忙什么吗?我知道我在她手机微信里聊天是置顶的状态,可想而知我们之前联系的有多频繁。而这段时间我确实在“整理”我自己,审视自己,这些年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于是我开始给自己定目标、做规划,不想时间再匆匆流走,掉入时间黑洞爬不出来,回头时一段时间过去,没有一点收获。我知道这个年纪这个觉悟有点晚,但是都说只要在路上就一切都来得及,不是吗?
其实,不只是死党,微信里还有其他经常联系的小伙伴给我发信息我的回复基本都是延迟的,我会在一天中集中拿出一段时间来回复他们,虽然我感到很抱歉,但是我必须这样管理我的时间。起初开始的一周,还是会有些朋友的微信会遗漏,回复时没有回复到。
朋友开活动公司,有次她人手不够,请我去帮忙做活动执行,我认为的理想状态是拿着执行细案在现场执行,最多打两个电话联系,可是现场实际情况是——完全离不开微信!我整个脑子没有办法条理清晰的处理事情,电话没有少打,可是还是有很多事情在微信沟通,常常是从这个聊天退出要马上进入另一个聊天里联系另一个朋友讨论相关事宜,可是还没来得及联系下一个人的时候现场有情况需要我去处理,处理完常常又要点开手机微信联系刚刚未完的事宜。虽然那些活动得以顺利结束,但回头看我是不满意的,把事情碎片化处理我感到极不适应。
事后和朋友聊起那场活动的执行,我说了我的体会。 朋友说:现在微信比以前QQ流行的时候还实用,做我们这行的一定要有微信,还要时常关注是否有客户或者其他合作伙伴的信息进来,手机屏幕锁屏不到一分钟我就看到她又去滑动手机解锁。她担心因为微信回复慢了,客户会觉得她的公司不重视他们,有可能会给客户不好的印象。而合作伙伴呢,她总觉得做这行有很多随机性,所以合作伙伴的信息大多来的时候都是急事,所以她根本放不下手机。我不解“有急事为什么不打电话联系?”
这样碎片化时间处理工作的不适应或许和我一开始养成的工作习惯有关,参加工作伊始,一直都是在办公室处理各类文件、办公室杂事。印象最深的是在公司优质部门工作那段经历,我是从我“师傅”手中接过的工作,她经手时各项事宜处理的很好,以至于我接手的时候很顺利,各项工作很快开展起来,那段时间上班下班加班,可以说下班只是插曲,上班和加班才是主旋律。随手带一个小本子列“待办事宜”也是和“师傅”学的,每天到办公室都先翻开列好“待办事项”小本子,然后给它们分轻重缓急,接着进入工作状态,像游戏打怪一样,一件一件完成,再把它们从小本子上划掉。接个电话,还不知对方用意,就会习惯性的同时拿起这个小本子,把事情写进小本子又新增一项待办。
当时因为手头上要处理的事情多,对接的人也多,但时间还是我可以掌握的,当我在做报表或者写材料的时候,除了领导,到访的人我都会让他稍等片刻,等我做完了手上工作再说。那段时间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以至于几年后那些“待办事宜”像工作日志一样被我珍藏。后来跳槽以后,工作不再如此繁忙,这个习惯虽然还保持,可是能列进“待办事宜”的越来越少。现在看来,时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被碎片化,被浪费掉的。
没有名校文凭,没有在大城市的“象牙塔”历练过,没有去见识快节奏的写字楼生活,一切都因为自我催眠的于是安逸的生活。凭什么在最好的年华,肆意挥霍着大把大把的时间?是的,现在社会在惩罚不读书的人。于是当我想要去改变时,横向比较,发现已经和同龄人差了一大截。他们看似安逸的生活,其实早在大学时期,已经进了名校,饱读诗书,考了各种含金量颇高的证。工作后在职场上获得稳步上升,同时不断学习,作自我提升。三年、五年他们又是另一个样子。现在看得更多的是职场上的“斜杠青年”,他们除了做好8小时内的工作,8小时外的职业更是打造出另一个自己!起跑线都不一样的我,想要获得进阶,必须从时间黑洞爬出来,而且必须要用比之前更多的精力来追赶之前的时间。时间,不是拿来挥霍的,它能让你遇见更好的那个自己!
于是开始思考“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经过思考,给自己设定人生规划,现在已将人生规划列入“待办事宜”,所以我想拥有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来实践我的人生规划。改掉习惯重塑自己是痛苦的事情,这种自我重塑我更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雕刻”,雕刻可以成就一件艺术品,所以这种自我重塑不可能是轻松的事情。掉入时间黑洞太久,我们必须审视自己,如何在利用好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把握好自己。毕竟社会在进步,是我们的时代,而我们不能只是观望!从掉入的时间黑洞爬出来,你就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