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出嫁的嫁妆里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从那以后基本上缝纫机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穿自己母亲手工缝制的衣物,我们当然也不例外。缝纫机主要用来缝制和修改不合适的衣物,我们家乡地处豫北平原,当地人称这种洋机器叫“匝衣裳机子”。母亲结婚的那个年代,缝纫机还非常稀少,它和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并称为“三转一响”四大件。
印象中,母亲的缝纫技术很高,四邻八舍谁家有坏掉的衣服或者不合适的衣服都要拿给母亲帮忙,因为母亲的针织活针脚密,经她的手缝补之后像新衣服一样。我记得母亲的缝纫机上放有一个笸箩,里头盛满了母亲喜爱的绣品样品,家里的枕套,蚊帐图案,我们衣服上的图案都是经过母亲的双手改制而成的。
母亲自幼心灵手巧,十三岁起开始承担一家人的吃穿,后来母亲结婚以后为我们兄弟姐妹缝制衣物。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经常穿母亲缝制的衣服,村子里的人见了我们,人人皆说母亲手艺高,也会有邻居家的大婶大娘们来找母亲学习缝制衣服的技巧,母亲也会耐心教给她们,每到过年的时候,是母亲和她的缝纫机最忙碌的时候,她要为我们和祖父母赶制新衣服。无论春夏秋冬,昏暗的灯光下,隐约记得母亲坐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身影,那“哒、哒、哒……”缝纫机转动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动听悦耳,伴随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越来越不喜欢穿母亲做的衣服,开始向往商店里的时装,母亲如愿为我买来漂亮衣服,她的缝纫机用的次数也逐渐变少,缝纫机便闲置起来,有时候作为置物架摆放在屋子的角落,几年前母亲又把缝纫机抬在了窗户跟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眼睛也越来越不好,有时候父亲破损的衣物或者袖口领口线头松动,母亲还会坐在那里为他缝制。
几十年里,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和这台老缝纫机,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近几年国家主抓脱贫攻坚,父亲和母亲成了村里的劳动模范,脱贫标兵,政府奖励了母亲一台电动缝纫机,如今,我们兄弟姐妹也先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衣服都是在商场买,母亲再也不用为我们做衣服了,那台老缝纫机便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下岗”了。
如今每每想起放在墙角下的那台缝纫机,陪伴着母亲走过三十年的老缝纫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心里清楚,母亲一直留下没舍得丢掉的这台老缝纫机,其实是对她过去青葱岁月的一种怀念,对缝纫机的深深地感情。缝纫机在,属于父母的旧时光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