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外资机构如何看待2023年的A股?
一、高盛。
周期分析显示,经历了过去两年的挑战之后,中国股市很可能在2023年展开反弹。反弹的持续时间和幅度将取决于其他结构性和基本面因素,特别是在新的政治周期下中国企业的长期均衡盈利水平以及市场预期的风险溢价。预计2023年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盈利分别增长8%和13%。
就投资题材而言,房地产市场带来的盈利拖累可能出现边际上的缓解,预计全国房地产销售同比降幅将从2022年的24%收窄至2023年的10%;而且基于自上而下的模型分析,疫后复苏有望推动每股盈利增速提高10个百分点。整体净利润率可能从9.9%的历史谷底水平温和回升至10.3%。
从板块来看,预计互联网、传媒与电商板块2023年盈利将增长22%。消费品板块,尤其是对防疫政策更为敏感的领域营收有望在降至2012年水平之后迎来反弹,盈利方面也有望于2019年以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资料来源:《高盛:2023中国宏观经济和股市策略》
二、摩根大通。
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美国在2023Q4陷入轻度衰退,而中国则有望成为2023年最具韧性的市场之一。首先,中国的重新开放虽然缓慢而坎坷,但应该能够推动经济实现弱复苏;其次,二十大视为一个重要的政策转变的时间点,疫情防控与地产调控等政策在优化调整后前景变得更加清晰;第三,中国经常性贸易顺差与温和通胀也将支撑其经济韧性。
2023年有望迎来周期性好转的行业和主题:
①消费复苏将支撑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MSCI中国、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等离岸指数的表现可能优于在岸指数,因为其互联网与消费组合权重与隐含的股票风险溢价都较高。
②基建投资可能会上升。2023年公用事业、数字化和医疗等新基建将继续成为重点,但我们也看到了地下管道系统和交通运输等旧基础设施的潜在优势。
③先进制造。中国一直是高科技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正如“十四五”规划与和二十大所强调的那样,实现自主可控将是关键,并且未来将在政策的支持下乘势而上。
资料来源:《APAC Equity Outlook 2023 A Year of Adaptation》
三、摩根士丹利。
有七个主要因素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
①经济基本面。这是目前唯一一个短期存在下行压力的因子,主要由于疫情对国民经济、消费的影响还会持续,因此企业盈利仍有可能继续下调。
②估值,中性,不极度便宜也没有极度昂贵。
七大因子中剩余五个因子同时向好转变:
③流动性。国内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从去年起,就相对是比较支持经济发展的,所以我们相信国内的流动性环境还将持续充裕。另一方面,相对于2022年的全球流动性逐渐收紧的态势,明年会是一个正向的转变,尤其对中国股票市场里面的离岸部分。
④政策周期。包括防疫政策的转向,和房地产政策支持等。
⑤汇率。汇率的涨跌起伏对中国资产的吸引力会产生较大影响。2022 年人民币兑美元相对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贬值趋势,这里面主要的因素是美元本身的强势上扬。摩根士丹利全球宏观研究团队判断美元的强走势在今年年底基本告一段落,明年我们预期人民币相对美元的汇率会有5%到6%的升幅,2024年还会有3%到4%的升幅,今年的阻力明年将会变成动力。
⑥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在短中期我们看到了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边际性改善,全球投资人对风险溢价的评估都会产生边际改善的效果。
⑦监管重置和政策的优先性。中国整个大的行业监管框架已经搭好。平台公司以及一些私营企业部门整体的运营环境稳定性、可预期性也在逐渐改善。
中国整体股市的投资回报率在2023 年之内可能会回升到超过11%,在2024年会回升到11.8%,有利于吸引全球投资人重新对中国进行资产布局,建议超配离岸中国股票。行业分布上,建议增持消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还有消费服务类行业以及零售业。目前我们对银行、房地产板块仍然持谨慎态度,在短期我们还看到企业的盈利会面临压力。
资料来源:《摩根士丹利:2023 中国经济和市场展望》
四、瑞银。
积极因素正在汇聚,明年市场回报可观。预计经济复苏与下游利润率改善将带动A股沪深300指数的每股盈利增速从2022年的4%跃升至2023年的15%。目前沪深300指数的静态市盈率为11.3 倍,低于五年均值1.2 个标准差,且接近于2016年和2018年的低点。由于年初至今A 股盈利仍录得正增长,且在岸剩余流动性与信贷脉冲均呈回升态势,我们认为估值有望回升。2023年可关注以下投资主题:
①防疫形势好转推动消费全面复苏;
②国家安全背景下的自主可控与进口替代;
③具有可持续增长前景且估值不高的赛道股;
④高股息率个股作为防御性持仓的一部分。
行业方面,我们偏好受被投资者低配或低估的行业,如互联网(鉴于监管压力及竞争的缓解),食品饮料、电动车电池供应链和运动服饰,白色家电和休闲(免税)。我们相对谨慎的行业包括银行(房地产相关影响)、基础材料和能源(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利率上升)、航空公司(估值昂贵)和集装箱运输(全球出口放缓)。
资料来源:《瑞银:2023 年中国股票及利率市场展望》
五、瑞信。
从几个主要维度看,2023年市场前景整体向好:
①政策(正面):政策重点明显从防疫转向稳增长;
②疫情(中性偏正面):Omicron病毒迅速传播,过程波折且艰难;
③疫情防控优化进程(中性偏正面):防控措施调整优化进程也远快于先前的预期;
④盈利修正(负面):负面趋势可能持续至财报季,但最困难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⑤估值(正面):市场经历大规模抛售后,虽然最近有所反弹,但估值依然较低;
⑥投资者仓位(正面):整体上仍然偏谨慎,仍在消化过去两年的一系列负面冲击。
资料来源:《2023 年度中国市场策略展望:再启新征程》
六、渣打银行。
我们超配亚洲(除日本)股票,及此地区的中国股票。我们认为有两个行业有价值,并可考虑买入。通信服务由媒体和娱乐公司主导,我们认为这些公司将获益于中国经济的活力提升、消费支出的增加和监管阻力的缓解。我们认为非必需消费品也是经济活力提升的受益者。国内消费复苏应会提振电子商务交易量,并使此行业的网上零售商获益。
资料来源:《渣打银行:2023年全球展望》
七、汇丰银行。
对于中国我们的投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在2022年市场经历疲软表现之后,我们将评级升级为轻度超配。尽管目前还没有看到经济的显著回升,但是我们认为随着政府最近的政策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增长和复苏,地产及疫情带来的下行风险已经大幅降低,预计未来几个月将会有更多措施出台,有吸引力的估值叠加风险下降,市场将更具吸引力。
资料来源:《2023 Investment Outlook - Looking for the Silver Lining》
八、威灵顿。
我们认为中国股市将在短期到中期内受益于周期性力量的支撑。市场已经对风险充分定价,从席勒PE看,中国H股已经处于近20年低位,A 股也已略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
与其他主要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央行近年来在缩减资产负债表,而且中国的通胀仍相对温和,因此将会有更多增量政策支持。政府近期重申了对于几个长期战略目标的关注,承诺将为部分行业提供结构性的支持,比如国内光伏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将有望从能源转型带来的强劲的国内需求中受益;在医疗行业也可能存在机遇,政府正努力改善低线级城市的医院与医疗服务质量,将有利于国内医疗设备制造商;最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我们预计行业整合与规范资本扩张秩序也将创造投资机会,如快递行业正加速整合,龙头企业将能够大幅提升自身利润率。
资料来源:《2023 Equity Outlook — China equity in 2023: Year of the stockpicker》
九、瀚亚投资。
我们认为与政府战略目标一致的行业及受益于中国结构性增长趋势的行业都将存在阿尔法机会,如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医疗、半导体等,将受益于政府国产替代、自主可控与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而短期,我们认为服务业、工业和材料行业将从中国的重新开放和经济复苏中受益。
资料来源:《2023 Market Outlook: Tracking China’s re-opening》
十、普信。
自二十大以来,中国已经在集中解决过去18个月中拖累经济和市场表现的关键问题。过去18个月对中国股票投资者来说充满挑战,然而我们已经看到事情好转的迹象,且中国无论离岸还是在岸股票都已处于历史底部,机构持股处于五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经周期调整的PE估值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风险回报率是有吸引力的。与此同时,美国和全球盈利增长将放缓,而中国盈利增长则有望在2023年迎来反弹。
资料来源:《China Market Outlook 2023》
十一、结语。
综合来看,大家都是偏正面的。需要注意的节点有两个:①3月日本央行换人,无限购债流是否会终止?并由此对全球流动性造成冲击?②4月的财报季肯定是一地的雷,各大公司肯定会玩命进行财务洗澡。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