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盼》六年级上册16课
大家能听到我的声音吗,听到请打1。
能听到。
各位课题家人:
大家晚上好!
我是某某,很荣幸我们相聚在项城课题群群cctalk直播平台。首先感谢糊涂群主给我和朋友们交流分享的机会。何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例在渗透课文、迁移习作方面做了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感谢何老师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给予我们思考的机会。本着交流学习的目的,我简单谈谈我个人的想法,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斧正。
今天我观测的角度是教师教学环节、呈现,在教学环节上我设置了4个观察点,分别是:1.有哪些环节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环节之间过渡是否自然? 3.每个环节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4.这样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如何呈现上,我设置了四个观察点,分别是1.教师是怎样讲解?是否有效?(清晰、合理、节奏、语速) 2.课堂上创设的情景是否恰当? 3.媒体是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4.板书是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一、环节(课件第三张)
我们先看环节方面,何老师的这节课依据4个环节来设计的,本节课依据4个环节设计:
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精读课文,解决问题。(用时19分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3.结合实际,练习写作。(用时19分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4.拓展阅读铁凝其他作品。(用时4分钟。)
何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之间过渡非常自然,本节课共用时45分钟,教学目标:1.阅读。默读课文,聚焦心理活动,找出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感悟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将中心内容写得详细和生动传神的多样的方法。2. 写作。迁移运用,试着进行心理活动的小练笔。 3. 分享。善于学习他人将文章写得生动传神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所以,第2.3个环节安排时间较长,各占了20分钟,我认为各环节用时合理,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把长文短教,根据课文特点来决定的。
二、呈现(课件第四张)
何老师不仅人美,笑容更美,教态亲和,让人温暖、舒服。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写作迁移运用,课文就是最好的写作例文,一堂课能完成阅读、梳理、写作的训练,不得不说何老师是个教学的高手,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片段习作练习仅用了8分钟时间,课堂效率高。
在习作片段练习时,何老师特别用心,创设一个情景,给出了一个作文开头,这就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有很强的操作性,也给了学生极大的创作空间,这就是教学中的无痕教育。
板书随着课程的讲解出现,呈现了课文重点,利用板书帮助学生总结了课文内容。
课的最后几分钟,何老师设计更是别具匠心,介绍了铁凝著作作品,进行阅读书目推荐,无疑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爱阅读的种子。
三、总体评价(课件第五张)
接下来谈谈这节课我的收获:
1.课堂环节设计合理,温故知新,写作迁移,分享交流。真是一堂好课。
那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何老师这堂课教学内容集中、聚焦,围绕解决一个主要问题,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就是何老师说的化繁为简。
何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围绕解决"作者是如何具体的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学生从不同角度做了分享,梳理出从心理,语言,动作,环境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刻画盼这一活动,并把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是达成了听说读写中的写的落实。
2.一堂好课的另一个标准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小学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强调与常态一致,即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及姿态,其方式要与生活、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我们来看看何老师,本节课的教授内容恰好指向了学生的写。
那何老师让学生写了什么呢?从本文中习得的心理、语言、动作、景物等细节描写方法,请你至少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成绩揭晓时的紧张心理。
(课件六)
其实我知道:在这里何老师用到的习作训练方式,也是很实用的"重复思维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紧紧围绕片段训练的关键词,重复两种及以上描写策略,达到写出来的目的。"这里说的描写策略是指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方法。我们都知道所谓细就是小肩,就是有穿透力,这让我想到了针,虽然细小,可它很有力量。以我观察我班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多数学生作文写不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细节描写不到位,何老师不仅训练细节描写,而且让细节描写更加聚焦,侧重心理活动描写。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描写策略的重复是不可能像画图一样单独呈现,往往是综合运用的结果。强调一点重复思维模式是思维训练模式,只在引导孩子形成一种作文思维,我是不是万能的思维形成了,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表达,这才是作文训练的最终目的。想和老师班上的给大家分享习作的第2位和第3位同学,他们就是有创新有个性的表达,习作中不仅有心理描写,而且还加入了想象。
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育学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留驻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这节课,学生借获得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高,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何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着教师的智慧;在何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能看到生命成长的画面。
我们只有像何老师一样在无声中默默耕耘,奠定丰富的专业储备,才能像何老师一样在课堂上谈笑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