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记事起奶奶就不同我们一起用碗,因为奶奶觉得人老了身上疾病和细菌多,和我们一起用碗筷会把这些传染给我们。
我小时候先是在江西外婆家生活,后来妈妈把我接到湖南,便由奶奶抚养我。我被妈妈带着辗转于汽车火车大巴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由于晕车我一路昏睡呕吐。到了镇上妈妈又带着我步行了好一段路,终于在稀疏坐落的房子里找到了那间低矮的红砖平房。
第一次见到奶奶便是在那个盛夏的午后,知了没完没了地叫着,奶奶和村里的几个老妇人坐在墙角阴凉处的石头上唠嗑,奶奶手上拿着喝完南瓜粥的塑料碗,筷子背在碗底。
弟弟出生的那一年,爷爷得肝癌去世了。奶奶便一个人在湖南老家守丧,我是第一个回到老家的孩子,半年后堂姐、弟弟和堂弟先后被接到老家生活。那个漏雨平房的一间卧房里,奶奶用门板和秸秆铺了两张床,住下了我们祖孙五人。
那个时候汇钱很不方便,奶奶也不知道怎么去银行取钱。爸妈和叔叔婶婶会在年前一次性把一年的生活费都交给奶奶,奶奶不懂规划,于是尽可能节俭。每次吃饭奶奶都会从我们都够不到的碗柜最高处拿来她的碗,奶奶不准我们吃她碗里的食物,也坚决不让自己的筷子沾到我们的碗。奶奶洗碗时也会把自己的碗放到最后来洗。
奶奶的第一个碗是一个红色的大塑料碗,由于用了很多年,那只碗的内壁的塑料薄膜被筷子划破,留下很多黑色的印记在碗的内壁。我一直好奇奶奶的碗是在哪里买的,在集市上我一直没找到与奶奶相似的碗。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红色塑料大碗是买一箱方便面的赠品。那只碗奶奶用了不下五年终于罢工,是因为碗壁在长期的磨损中裂开了。
于是奶奶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只白色大瓷碗做自己的碗,依旧被置于碗柜的最高处。那只瓷碗的寿命不如那只塑料碗,不到一年就被摔碎了。
后来村子里有人办丧事,发的回礼是一只大不锈钢碗。容量大、耐摔、与寻常饭碗不同,这正是奶奶的碗的特征,于是这只碗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奶奶的碗。这只碗奶奶至今还在用,用了好多年。
家里人多时奶奶坚决不上桌,好菜坚决不夹。白菜碗里只夹白菜帮子,鱼肉碗里只夹鱼骨头,排骨汤里奶奶决不舀排骨……奶奶总把好的留给我们,怕我们不够吃。为了让奶奶心甘情愿地吃到肉,我们几个总是故意咬上一口然后故作嫌弃地把肉丢到奶奶碗里,说不好吃。奶奶就会尝尝,哪里不好吃啦?我们偷笑,目的已经到达了。
奶奶吃完饭后总是单独洗自己的碗,即使我们把奶奶的碗拿去洗,奶奶也坚决要求用我们洗剩的水来洗她的碗。很多时候奶奶吃完饭,就在碗里倒点开水,把开水喝完便把碗放回到碗柜的最高处。
奶奶觉得盛过开水的碗已经很干净了,其实还有很多油渍黏在碗壁。后来我们姐弟四个全都去外求学和工作,家里又只剩奶奶一个人。与以前不同的是,奶奶已经不再年轻。在我们不在家的日子里奶奶应付着过日子,顿顿拿开水泡饭吃。由于奶奶长期一点油星都不沾,全身变得浮肿乏力倒在家里。同村的大伯把奶奶送去医院后打电话通知我们回家,说老人应该是大限要到了,全身肿得厉害。
奶奶出院后,爸爸和叔叔姑姑坚持要带奶奶走。奶奶不肯,爸爸说:“姆妈,你一个人在家会饿死的。”奶奶含着泪答应了,就这样奶奶今年跟爸爸过,明年跟叔叔过,后年跟姑姑过。收拾行李的时候,奶奶忘记带上自己的碗。
我一抬头,在碗柜的最高处看到了奶奶的碗。小时候够不到的地方,现在我已经能够平视。奶奶却要踮起脚尖才能拿到,尽管如此,奶奶还是喜欢把痕迹斑驳的碗放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