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教会人思考。这一份思考,可以是思考如何学习知识,更可以是思考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如何成为有思考的人。因此,在翻阅时,和思考相关的文章最能吸引我的注意力。《为思而教---全景式数学教育视野下如何学“长、正方形的周长”》,就一下子吸引了我。
一字不落的摘录第一段话:
全景式数学教育倡导:始终关注并充分挖掘每一项数学内容、每一次数学教学活动在培养数学思考方面的重要价值,让学生用数学学会思考,更多的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更多地为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教,更大程度上把“数学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数学智慧的教育”。
为思维发展而教,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教,为这些话点赞,努力追求它,也是我的目标。要想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老师又岂能没有这样的能力呢?
张老师的思考,永远都有一种另类的角度。
学习目标有四,一是知识技能,二是问题解决,四是情感态度。另类的是三:数学思考(上位与核心)
1.在思考周长问题时,能根据周长的意义,进行相应的空间想象,自觉向物体或图形一周的边线定向。明确求周长的时候,应该把思考的着力点放在分析边线的特征上。
2.能自觉地根据特征进行分类思考,决定采用一般的方法,还是与特征匹配的特殊方法。感悟到一般问题用一般方法去解决,特殊问题用特殊方法去解决;感悟到一般性方法是通用的方法,特殊的方法只能解决具有同样特征的专项问题。特殊问题用特殊方法解决会更简便。
3.感悟用特殊方法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发现事物和图形的特殊之处;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可以发现不同的特殊性,继而发现不同的特殊方法。
4.通过汇总、比较、分类、类推等策略,对同类问题进行整体性分析和思考,初步学会系统、结构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么长的教学目标,还是部分,真佩服张老师的不厌其烦,我想,他写的教学目标就是给我们这些读者看的吧。我看明白了,但还是觉得啰嗦。
我在看目标的时候,心里想,他会怎样设计呢?他说,他会先讲正方形,再讲长方形。按他的套路,也一定是七弯八拐,出人意料吧。
事实确实如此。
1.理解什么是周长。(常规上法)
2.规则与不规则图形同时出现,请学生求周长。
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常规算法,即一条条逐个加;也会出现不常规算法,正方形的边长乘4.张老师抓准这个契机,提炼出“特殊方法解决特殊问题,一般方法解决一般问题。”
此处的教学已经使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级。
3.跳出正方形,放宽特殊图形的范围。
跳脱的张老师找了哪些图形呢?
4.对比研究,提炼方法。
这四个环节,我感觉有种呼吸急促感,一种被思维带动着,想追求更加全面、更加严谨的紧迫感。我不自觉地想,还有别的可能吗?还有没有想到的方面吗?我想,张老师在备课时,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听他课的学生,是否也有同感呢?这种感觉,是不是就是“全景”呢?
课上到这里,于我,已经可以画上句号了。张老师没有,他又做了什么呢?
5.研究长方形的周长。
仍然从特殊处入手:你觉得它特殊吗?算算。
再来,看看下面的图形,算算。
再将本节课的图形全部集中起来,看看。
这真的是一种要老命的节奏。我在想三年级的孩子的小心脏,承受得如何了?事实说明,他们很强大。不强大的,是像我这样的,思考得不深的人。
回过头来,想想。张老师整堂课的设计,真的难吗?北师大教材的编排体系,用了一个单元,来教学周长。张老师用了60分钟吧,他最喜欢上长课。北师大的编排,我感觉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考,但它被分成了好几个课时,有些支离。而张老师不仅整合,而且补充了很多,使整个思维更加全面了,视野更加开阔了。既是闭环,又是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