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四)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上一节中,讲述了乐府机构,鼓吹乐和相和歌这三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讲述过程中,主要是以朝代更替为主要脉络。其每个朝代中,都有不同的音乐制度,民间音乐,音乐思想,乐器,古琴(因为比较重要,所以专门为一个知识内容)、乐律、交流等。今天我主要来讲述这个时期的民间音乐和音乐思想。


三、民间歌舞

    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交流,融合。上一章中提到相和歌,就是对民间歌谣进行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而在其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清商乐,在东晋南北朝时已成为俗乐的总称。换言之,清商乐成为俗乐的总称,因其音乐的主要成分就是吴歌和西曲(两者皆为南方民间音乐)。

    下面我再来为大家介绍两种有意思的民间歌舞 :

    1、百戏

    百戏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上承周代的散乐。是指角觝、魔术、杂技、歌舞等多种民间歌舞艺术的总称。

    百戏这个名词让我联想到了百家姓,为何都是以百为头呢?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仔细琢磨与其汉字的巧妙是分不开的!百,其意指数量很多。在这里百家姓和百戏一样,都代表了其包含的类目之广。

    我们常说,高手在民间。民间音乐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相比繁琐的宫廷制度下的音乐,民间音乐更为自由,故种类繁多也是必然。在这里百戏一词作为当时各类民间艺术的总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2、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载歌载舞,或兼有伴唱和伴奏的表演形式。即以歌舞演故事(想想在当时没有WiFi,没有电视剧,没有小说的时代,除了数天上的飞鸟,干什么才有意思呢?当然排行在首位的必是唠家常了!为什么喜欢唠嗑呢?还不是因为故事有意思嘛。于是,在这个诗经都是要唱出来的古代,有人在故事唱出来的基础上,再加入了一些生动的表演,这可比单纯的唠嗑有意思多了。你说怎么能让老百姓不喜欢呢!)。

    就这样,歌舞戏就成为这个时期民间歌舞发展较为不错的艺术种类。在当时,歌舞戏有著名的三部代表作品,分别是:

  《大面》,主人公是北齐兰陵王。此人不但十分帅气而且还很骁勇善战。所以,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兰陵王与敌人作战的故事,但是由于他太帅了(当然史实不好考证),所以上战场杀敌总是戴一个假面具。于是就有了这部歌舞戏《大面》,表现的是北齐兰陵王,常戴假面具与敌作战时的情景。

  《钵头》出自西域音乐(又是一个交流)

  《踏谣娘》,产生于北齐,又名《苏郎中》。这是一出讽刺剧,男扮女装,小丑扮相,一唱众和。

四、音乐思想

  (一) 阮籍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没错,他们正是同一人。这里的阮籍,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相传《酒狂》为他所作。除此之外,在音乐界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乐论》,与荀子的《乐论》注意区分。(曾经我专门写过一篇讨论荀子与阮籍乐论的文章)。在这里,阮籍的《乐论》,主要为了调和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乐”与儒家所崇尚的“雅颂之乐”之间的关系。

  (二)嵇康

    此人就真的就很厉害了,先来介绍一下他的“名片”。嵇康,魏末的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擅长弹奏古琴,尤其善弹《广陵散》,代表作“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作有《琴赋》一文,是一篇艺术化的音乐评论。

    以上,都不是最重要的!你听说过《声无哀乐论》吗?对,《声无哀乐论》正是这位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嵇康所作。这篇文章,全文约7000多字,通过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阐明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声无哀乐!

    他提出“心之与生,明为二物”,认为音乐既不包含哀乐,也无法引起人感情上的变化。其次,人们可以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但音乐对欣赏者的感情无关,即“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乐只能是催化导情。

    关于《声无哀乐论》的意义,首先围绕音乐这个话题论述七千多字,在言简意赅的古代,写出这么多字实属不易!其次,这部作品是对司马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思想的大胆挑战!《声无哀乐论》注重音乐的形式,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除此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十九世纪,音乐学家汉斯立克的作品《论音乐的美》,论点与其有不少相似。可见音乐带给人的感受,即使跨越种族,语言,时代,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总是有共同之处的。

五、乐器

    我将这个时候的学生分为这么几类,其中文化交流便显得很重要了,多为来自西域的乐器。

(一)吹管乐器

    排箫、笛、羌笛、竽、笳(又名胡笳)、角、筚篥等。

(二)打击乐器

    编钟、编磬、筑、方响、锣、鼓、钹等。

(三)弹拨乐器

    瑟、箜篌(分为卧箜篌、竖箜篌)、琵琶(这是从印度传来的哟!有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南北朝时期,琵琶名手有曹妙达,北周的苏祗婆等)


以上,便是今天的讲述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