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27下午2点半,自由泳课第5节,张教练。
姨妈终于走了,就开心的去游泳了,今天阴雨天。
先到游泳馆,之后和教练聊了一下,教练说暑期真的太累了,要休息几天。确实暑期小孩很多,教练一直都在上课,毕竟也是老教练了。我说他那天休息和我说,要不然我怎么办呀,哈哈。教练有点诧异的说我还得和你说呀,可能教练没明白我的意思。今天馆里人不多但是有2波小孩在里面嬉戏打闹,真的很烦人。今天还是练打腿,但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浮板之后身体是歪的。总是往左倒,之后教练发现了这个问题,帮我改正了一下,之后说回去让我靠墙站,我发现我骨盆前倾,还得找个骨盆前倾的跟练,小孩子就是好,也不会考虑身体被驯化之后的僵硬,工作之后的职业病,鼠标手,五十肩,骨盆前倾等一系列问题。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当时学了蛙泳,之后没怎么练,之后今年就想学自由泳了,不知道会不会有影响。现在的问题又来了,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时真的没有把游泳当成长期的运动项目,前一年一直在打太极,之后一年什么都没干,一下胖了20斤,今年不行了,去健身房测体脂一下子那么高,自己都有点吓到了,之后也是6月份想把自由泳学了,刚才看某书真的越看越焦虑,也是寻找问题的答案的,但也都是说要找个教练,之后要不断的练习,练习练习,有8练个月的,有打腿一万米的,有连着学的,所以有这么专业的电子教练和线下教练,之后就是自己练了,只有量变才能是质变。
新问题,不走直线。
老问题,髋部发力,大腿带动小腿,带动脚踝,要柔,要抡起来,要向下鞭腿发力,抬腿的力不用太大,但现在是两条腿甩不起来,髋发不出力,全靠小腿还不走水,真的是绝望的一天。找到问题了,之后就慢慢解决吧!
真的有点不甘心,小的时候家里也没有这个条件说去游泳,也没有这个意识,也没有家里的托举,那怎么办呢?那就是自己长大能挣钱就把自己养一遍呗,虽然早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孩,但自己爱自己就好啦。自己挣钱能托举自己就好啦,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你长大才能看到的风景,有些人从小就看到过了,所以世界上就有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家长,不一样的孩子。看似一切还是公平的但也不公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前一阵想了一下自由泳打腿和通臂拳的关系和联系,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
下面内容由Ai生成,谨慎识别与看待。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核心运动原理的相似性
两者最根本的相似原理是 “鞭打效应”。
1. 动力链原理
· 爬泳鞭状腿:发力并非起始于脚踝或小腿,而是始于核心肌群(腰腹髋)。力量传递的顺序是:髋部 → 大腿 → 膝盖(作为枢纽)→ 小腿 → 脚踝和脚掌。整个过程像甩鞭子一样,近端(髋部)先启动,带动远端(脚)以更高的速度运动,最终由最末端的脚掌对水产生推进力。
· 通臂拳甩胳膊:同样讲究“通肩”、“通臂”,力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肩,贯于指。发力顺序是:蹬地转胯 → 拧腰送肩 → 催肘 → 贯指(甩臂)。胳膊如同鞭梢,身体的扭转和下沉是鞭柄,最终将全身的整合力通过手臂“甩”出去。
2. 放松与刚柔并济
· 要实现有效的鞭打,关节和肌肉在传递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当的放松。如果腿部或手臂全程僵硬,就变成了“棍”而不是“鞭”,力量无法加速,且消耗大量体能。
· 爬泳:大腿下压时相对主动,但上抬和小腿的鞭打过程需要放松,依靠水的反作用和惯性自然完成。
· 通臂拳:在发力前手臂是放松的(柔),在击打到目标的一瞬间才骤然紧绷(刚),实现“冷、脆、弹”的发力效果。这与游泳中脚掌最后瞬间的绷直对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3. 末端速度最大化
· 鞭打效应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末端获得最大速度。
· 爬泳:通过鞭状打腿,让脚掌这个末端获得极高的线速度,从而向后推压更多的水,获得向前推进力。
· 通臂拳:通过身体的节节贯穿,让拳头或指尖这个末端获得惊人的速度,从而在击中时产生巨大的穿透力。
二、发力点的相似性
这里的“发力点”不能理解为单一的点,而应理解为 “发力起源”和 “力量表现点”。
1. 发力起源:核心肌群与地面反作用力
· 爬泳:鞭腿的“发动机”是髋关节周围的肌群(髂腰肌、臀大肌等)和腰腹核心。所有的力量源于此。
· 通臂拳:甩胳膊的力根本来自于脚下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腿部、腰胯进行整合和放大。所谓“力由地起”。
· 相似点:两者都不是孤立地用肢体末端发力,而是将身体核心作为力量的源泉和发动机。
2. 力量表现点与枢纽(力的传导)
· 爬泳:力量的最终表现点在脚背和脚掌,它们是对水做功的直接部位。而膝关节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铰链”或“枢纽”角色,它允许动量从大腿流畅地传递到小腿,而不是发力的起点。
· 通臂拳:力量的最终表现点是拳、掌或指。而肩关节和肘关节是关键的“枢纽”,肩要松沉,肘要下垂,这样才能保证力量畅通无阻地传递至末梢。
· 相似点:都有关键的“枢纽”关节(膝/肩肘),它们负责传导而非发起力量;也都有最终的“作用点”(脚/手),负责将传递来的动能对外做功(推水或击打)。
三、主要差异
尽管原理相似,但它们的应用环境和目标不同,也导致了一些差异:
特征 爬泳鞭状腿 通臂拳甩胳膊
介质 水(具有粘滞性、阻力大的流体) 空气(阻力很小的气体)
主要目的 产生推进力和维持身体平衡与流线型 攻击目标(产生穿透力、破坏力)
阻力利用 利用阻力:需要主动“抓住”水,利用水的反作用力前进。 减少阻力:在发力过程中,手臂在空气中运动要尽可能减少阻力,以求最快速度。
末端状态 脚掌需绷直,持续对水施加压力 手在击中目标瞬间紧绷,是瞬时的爆发
总结
爬泳的鞭状腿和通臂拳的甩胳膊,都是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中“鞭打效应”的经典范例。它们的相似性体现在:
1. 都遵循“动力链”原则:力从身体核心(腰胯)或地面发起,由近端向远端节节传递。
2. 都强调“放松传递,末端加速”:通过关键枢纽关节(膝/肩肘),使末端(脚/手)获得最大速度。
3. 发力根源都不是肢体本身:而是强大的核心力量和整体的协调发力。
理解这种相似性对训练很有帮助:无论是游泳运动员还是武术练习者,都不能只关注肢体的局部动作,而必须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并反复练习如何将核心力量流畅地传递到末端,从而最大化动作的效果和效率。
所以从这个分析回答来看,学游泳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它也包括运动科学,运动发力模式,动力链的传导。
这也说明日常的训练也不能少了,核心训练,脚踝训练,打腿陆上训练,骨盆前倾训练,针对自身的问题来挨个解决。教练只能教会你课堂上学习的,这些基础训练还得靠个人去平时积累。也要解决身体方面的问题。
真的希望明年有40天的时间能去北京申宝健身把国职双证考下来。也希望下半年把自由泳学完之后坚持下来,先坚持3个月。
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但心中有目标就好好坚持下去。这回自由泳不能像蛙泳这样学完了也不练又白学了,之后动作不标准,今天教练看了我一下蛙泳腿,他说打腿还是没有鞭打出去,我说知道的,一下换腿脑子没跟上来,这也说明了学完没有好好练习,没有形成肌肉记忆。
现在也有游泳运动相机了,也有很多游泳运动博主,现在有视频能记录自己的生活真的是很方便,视频还可以剪辑。真的是互联网的一代,未来真的是发展的太快了,春晚上的机器人,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了,所以说一千到一万还是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自由泳提上日程,好好训练,好好游泳,好好生活。
加油,有的问题慢慢解决,教练还说慢点打,一下一下的,这又把我弄不会了,又要脚掌抡起来,又要慢慢打,有节奏的打。确实也是这样的。所以要慢慢练习吧!别人可以的,你也可以的,加油,你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