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名很普通,却是一本很实用的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书
童年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式。言传不如身教,思考孩子的行为前,我们需要看看孩子效仿的一个榜样,就是你自己。你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经常检视内心,注意你的自我对话,注意内在那个自我批判的声音,尽量不要评判你自己,你的教养方式,以及你的孩子
对于家庭环境,重点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你和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构成了孩子的环境。孩子生活中的人,构成了孩子的世界,那个世界可能是充满关爱的世界,也可能是像战场一样纷争不断。作者在书中提到当家庭成员出现争论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承认自己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最好的方法,这样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促进家人间的理解。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不要坚持自己很聪明,对方愚不可及。一个人老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那是对一段关系或者一个家庭最大的耗损
人类是先有感觉,之后才动脑思考的。婴儿与儿童特别重视感受。你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很重要,人类无论老幼,都需要生命中重要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婴儿纯粹是凭感觉生活的,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有害。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感受
亲子关系决定了心理健康。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和孩子的互动及来回交流。作者提到她对育儿的定义是:我的照顾,尊重与关注,是对我女儿及亲子关系的一种投资。
本书最后一部分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这句话我是很震惊的,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孩子的需求,我们要做的是解读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的需求和动机,确认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案。
孩子以及所有人需要的是爱加上界限,我们需要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来划定界限,不要假装你的决定是基于事实的,但实际上是基于你自己的感受与偏好。你和孩子是站在同一边的,时刻要与孩子合作。
亲子关系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影响我们最深的关系,养儿育女意味着,孩子还小时,你是家长,接着你和孩子都是成年人,最后你可能在成年子女眼中变成小孩,如果我们可以灵活演绎这些角色,每个人都能过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