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用口语还是书面语呢?
刘主编说:口语就像有个人站在你对面跟你说话,给人的感觉更亲切、更随意;而书面语就像是老师在讲课,或者工作人员在宣讲一个政策、法规,给人的感觉更正式、更严谨。
写作的时候,有些场合适合用口语,比如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个人的感受、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即兴发言等,都适合用口语。
我们在写作中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从口语到书面语转化的过程,只是有的时候仅仅用口语就够了,有的时候还需要口语化的表述找到对应的书面语言。
任何一次写作,如果用流程图表示的话,其实都要经历以下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有了一个念头(也叫灵感)以后,我们往往会顺着这个念头,联想到很多很多,这些联想到的东西就会形成我们的大脑语言,如果我们拿笔记下来,就会成为书面语言,把这些书面语言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一篇文字。
一般来说,人们日常的对话、对事物简单的叙述、个人的感受、随意的评论等都是口语;而严谨的描述、抽象的思考、铺陈式的排比句、对概念的界定、逻辑推理等都是书面语。
在写作中,使用口语还是书面语,我们可以自主决定。比如——旅行游记、育儿日记、演讲稿,这一类可以使用口语表达,也可以使用更加严谨、更有深度的书面语表达。
但大家也别高兴的太早,刘主编说,即便如此,书面语还是需要勤加练习的。
为什么呢?因为从书面语变成口语是简单的,而从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就需要综合使用我们的词汇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构思框架能力、推理能力等多项写作必备能力。
随堂作业 :发表评论
你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公交车上,一位老人让年轻人给自己让座,年轻人拒绝后,老人大打出手,还说现在世风日下。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能否分别用口语和书面语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口语化)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有一辆公交车上,一位老人想让一个年轻人给自己让座,可是,没想到,那个年轻人却拒绝了,受到拒绝以后,老人很生气,大打出手,还口口声声说:现在世风日下。
看完这则新闻,感觉这个老人真的很搞笑。因为年轻人没有给自己让座,就大打出手,还说现在世风日下。
难道,现在的世风日下,就仅仅指的年轻人不让座一事吗?那么,老人因为人家不让座就大打出手,这难道不是一种世风日下?
而且,想必每一个愿意挤公交车的人,对没有座位一事,也是默许的。否则,如果非坐不可,也就不会选择去挤公交车,而是采取别的出行方式,或者去打车了吧?
换个角度分析,也许这个年轻人,人家也有不让座的理由呢。
让座这件事,让了是情分,不让也无可厚非吧?
因为不让座就引起老人的大打出手,还有“世风日下”的抱怨,试问这个年轻人,他招谁惹谁了?
想要让人让座,态度就得好点。也许,会有别的年轻人给他让座。但这样的“霸王硬上弓”的讨要座位的方式,真的令人无语,换做是我,即使看见了,估计也不会主动给他让座的。
(书面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年轻人一般都会尽力相助,当然也有例外。
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位老人想让一个年轻人给自己让座,可是,那个年轻人拒绝了,受到拒绝以后,老人很生气,大打出手,还口口声声说:现在世风日下。
是世风日下吗?肯定是。原本或许舆论是倾斜老人这边的,可是,当广大热心的网友,看到老人大打出手,并说,现在世风日下的时候,网友们,愤怒了。
这位老人怎么了?明显得倚老卖老!真的不希望看见这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