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一章:于丹把并不存在的“境界”也论丢了

于丹说:“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的确,“小大之辩”是《逍遥游》里一个重要话题,但很难说这是一个“核心的命题”。因为在《逍遥游》里的核心命题只是“逍遥游”,其他的所有观点的论述都是为了说明“逍遥游”的。“小大之辩”的提出旨在说明“小”是“逍遥游”的主要障碍。文章中说,当鹏鸟“绝云气、负青天”向南飞翔的时候,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以斥鴳浅薄的见识,是理解不了鹏鸟的,庄子明确地说“此小大之辩也”。庄子还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正是对“小大之辩”的注脚。知,见识;年,寿命。意思是说“小的见识不能理解大的见识,寿命小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逍遥游》充满了“小大”的对比,“鹏”与“鴳”、“蜩”、“鸠”之比,“冥灵”、“大椿”与“菌”、“蟪”之比,彭祖与世人之比,包括后面宋荣子、列子与姑射山神人之比等等。而要达到“逍遥游”则必须追求“大”,最大的“大”当然就是“道”了。但并不是说“小”的东西就不能“逍遥游”,因为在“道”的层面,“小大之辩”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后文《齐物论》要重点论述的观点了。

在庄子看来,由于“知”和“年”的局限,无论“小”还是“大”,只要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到“各适其性”就都可以做到“逍遥游”。但这个“逍遥游”显然不是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游”必须突破“知”和“年”的限制,达到“道”的层面,而人又是不可能突破这两点的,“逍遥游”只能是个理想而已,所以庄子感叹道:“不亦悲乎!”

于丹对于“大小之辩”是怎么理解的呢?于丹说:“《逍遥游》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我们要的答案不是“大小”是否超出我们的想象,也不是“大小”到底在哪里,而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于丹提出了问题,却不知为何避而不答,而扯出“小大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这样一个新话题。

好吧,我们就看这个论点是怎么论证的。于丹先讲了一个“大葫芦”的故事,说惠施得到一个巨大的葫芦,做水瓢用的话“其坚不能自举”,所以觉得大而无用。庄子告诉他“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何不考虑当舟使用浮游于江湖呢,管它能不能盛东西呢。

当然,庄子是用另外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类比说明这个问题的。有个人从一个世代漂洗为业的人家买来这个药方,献给楚王供冬季打仗的军士使用,结果得到封地,远远超出原来那个人家漂洗所得。

于丹“心得”道:“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率。如果你拥有大眼界,你会看到同样一个秘方,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又总结说:“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庄子给大葫芦找到的新用途,得到封地的那个人也给药方找到新用途,这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境界”很大吗?庄子本人对此有明确的说法:“则所用之异也。”不过是用法上有所不同罢了。那么为什么会想到有不同的用法呢?庄子笑话惠施就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先生您的心还是不开窍啊!所以只是“小知不及大知”,见识上的差别而已。

于丹所说的“拥有大眼界,你会看到同样一个秘方,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身份”,这是对的,但把“眼界”引申到“境界”则突兀不通,“眼界”毕竟不是“境界”,何况这两个故事都不能说明境界上的差别来。于丹接着讲的《隐藏的财富》里的故事,更加证明是个“眼界”问题,是“小知不及大知”的区别。同样是菜地,哥哥只知道种菜,而“学地质学和冶金学”的弟弟却发现那菜地下是个金矿。这说明兄弟二人的人生境界有什么差异吗?还是一个知识问题,如果弟弟不去求学,境界再高也发现不了金矿。

对于这个故事,于丹又得出新的“心得”来:“其实,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安然地享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日复一日,我们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样生活。我们用手中的一技之长,养家糊口,过很安稳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个方式生活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还有没有可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用处?”为什么说是“新的‘心得’”呢?因为于丹忘记讲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为了证明“境界大小对人生的影响”这一话题了,已经成为“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的建议上来了。

大概于丹自己也苦于自己过于牵强的逻辑,早把附会出来的“境界”二字弄丢了。其实这不怪于丹,怪只怪这些故事与所谓的“境界”实在扯不上关系,强拉硬扯一时可以,时间稍微长点,于丹记性再好也偏离了主题。

那么,庄子用“寓言套寓言”的精彩故事到底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庄子是在说,见识有大小,见识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就不同。局限在小见识里的人,其“逍遥游”的层面就低。见识越大,离真正的“逍遥游”就越近。那些小麻雀在树丛里飞一飞就觉得很“逍遥”了,完全是见识太小的原因。鹏鸟的见识大,所以鹏鸟的“逍遥”是小麻雀理解不了的,反而大为讥笑。《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小麻雀们就属于此等“下士”。我们说过,只有在“道”的层面才会有真正的“逍遥游”,鹏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因为“逍遥游”必须是“无待”,即无所凭借,而鹏鸟还要凭借“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何况鹏鸟是不是就长生不死为最大的“年”呢?恐怕也未必。

“知”和“年”是局限“逍遥游”的最主要因素,对于人类而言,“年”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就只有“知”。所以只有通过“知”的无限“充符”,才能无限接近“逍遥游”的境地。这一点在后文《德充符》里还要专门论述。在“知”不断得到“充符”的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可以看到大葫芦可以用来浮游于江湖、“不龟手之药”可以用于军队、可以发现菜地下面的金矿等等,这些都是和“知”紧密联系的,而与“境界无关”,况且,庄子何曾提过什么“境界”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711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79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194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89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97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33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19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54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846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94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22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2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57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63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95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