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传统里为何那么喜欢极端化:黑或者白;圣贤或者恶魔,神化或者妖魔化…… 漫翻青史,许多很了不起的人物的命运悲剧,要么是被“捧杀”造成的,要么是被“棒杀”造成的。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时常提醒自己:对来自他人的一切赞美都心生一点警惕,毕竟“乱花渐欲迷人眼”,让一个人于得意时保持清醒,真心不易;也要对一切来自他人的打击适度绝缘,毕竟“人类的悲欢其实很难相通”。别人可以对你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却并不需要为此而负什么责任。要为你的沮丧和崩溃承担后果的,事实上只有你自己而已。
被生活和现实一次次啪啪打脸之后我才明白:人这一生,要做到“正己”尚且不易,又怎敢奢谈去“正人”?即使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不能生出“自以为能正人”的狂妄之心。想要去改变别人,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理,也是一种悲剧的偏执性格。如果你的学生对你崇拜之至、感激涕零,甚至声称“是你改变了他(她)的一生”,千万别飘!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那也许不过是因为某一个恰当契机,你的某些言行恰好催化了对方“自我矫正”的原始能量和动力而已。 这样的影响的发生,确实是世间非常美好的事情,但也不必把它上升到“功德一件”的高度去。
教育更需要保持平常心。不要“神化”教师群体,也不要“妖魔化”教师群体。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专注于心慢慢淬火在痛与爱之中慢慢熬出来的,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催化出来的开花与结果,不是谁单纯靠无节制地延长学习时间或工作时长抓出来的!顶层设计中若是没有“脚踏实地”实质性的尊师重道措施,教育的整体生态环境就很难变好;若是没有一群专注而坚韧、不轻易被外界打扰的教书“匠人”,没有能在“约束”与“放手”之间收放自如、智慧切换的教育平衡维护者和管理者,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幸福就会遥不可及!
很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曾经对满腔革命激情的青年忠告:“革命,是教人活的,不是教人去死的。”吃苦,付出和牺牲,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是以“获得幸福的必须代价”为前提。同理,学习和工作,是应该让人幸福的,而不应该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