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量子力学般的“节俭”现象。
人对节俭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买新东西的时候,可能会追求好,把价格放在其次的位置,但对于抛弃旧东西,可能又会把省钱放在首位,而不考虑东西好不好。比如我爸妈一直是非常节俭的,他们在挑选装修公司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电视广告上的效果和亲戚的经验,觉得靠谱,预算差几万他们都没怎么放在心上,但是在处理就家具的时候,却觉得500块钱的旧床垫虽然不太舒服但还没有塌陷,能用就继续用。我妈把网上看来的“宁可买差点的床,也不能用差的床垫”挂在嘴边,但是在行动中却成了矮子,不愿意换床垫,甚至搬家公司给床垫加搬运费她也认了。我会比他们好一些,但是也有这种情况,一辆小破车开了好多年,空调坏了座椅不舒服还在坚持,直到老婆反复督促换个大点的车。这体现了又穷又没那么穷的量子力学心理状态。消费观在“加钱上个好的”、和“能省则省”之间漂移。
这不是种很好的状态,我觉得在节俭的前提下,也是能兼顾舒适的。我记得以前一个前辈对我说过:“一样要买衬衫,为什么不买件好的,多穿几年呢?”。我现在挺认可这句话,购物欲望非常低下,一年可能就买1-2件衣服,但必须美观舒适合身质量好,这样就可以穿好多年,也免去衣服被塞在衣柜里不穿的问题,而且这两件衣服也不需要是啥名牌,也花不了几个钱。装修也是一样吧,不需要找多高档的装修公司,不需要使用高档的家具物料,只要白墙和地板,其他喜欢的东西随性购买,随性更换就好,总花费也未必贵。
但是要节俭地合理舒心,可能也要投入很大的时间成本。买衣服总要做几次试错,才能找到合适的品牌和尺码;装修总要多听听过来人的经验,多逛逛建材市场,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少踩坑。这对年轻人而言还好,因为会使用各类互联网渠道、朋友渠道了解并比较信息,也能常跑线下门店了解信息,丰富经验也增加谈资;对老年人来说可就不一定了,他们可能遇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能很快识别商家的套路,很难系统地学习从互联网挖掘信息的方式,也很难有精力跑来跑去调查。
所以要老年人节俭,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子女要多上心研究多给建议,老年人也能拥抱互联网的知识,能听进去来自年轻人的建议。而对我来说,希望自己不吝于投入时间学习,维持节俭舒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