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最原始的时候,是落单,是不合群,是被排斥,是孤僻内向的行走的代名词,是可耻的失败者,是一切阴暗处的角落,也是一切消极的形容词。
然后呢,是终于明白了有许多路是必须要一个人去走的接受,是得知了孤独是一种状态后的承认,是世界那么大想要去看看的不甘,是路灯的光晕里落寞的影子,是凛冽寒风里绝不猥琐颤抖的逞强,是在别人面前流泪就是暴露内心脆弱的坚信,是头头是道的安慰别人、不知所措地面对自己的矛盾。
后来呢,是成长固有的一面,是诗和远方的归宿,是每个生命内在的模样,是每个故事都是悲剧的理所当然;是人间不值得,但既已被赋予了时间就一定要努力填充;是接受了感情里本来都是互相亏欠,所以我不怪你;是越长大越幼稚、越成长越复杂。
独自,简单说,大概就是形单影只的样子吧。复杂说,那可就太复杂了。
比如说,是一个人便能撑起一个世界,是自己就是每一天生活的全部,是随便一句台词就能脑补出一整部小说,是随便一点小失意就能殃及往后余生,是一个人听一场雨,信马由缰。
是所有的思考和规划都围绕自己展开,是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是做完每一件事后自我反省,是每一个选择和尝试的理由都由自己想,且后果自负,是世间所有好坏都用自己的三观和经验去评判,时过境迁,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界限。
是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开心了,然后自己负责哄好;是忍不住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跟自己说,喜欢是自己的事,与他无关;是想念他到苦涩的时候自己环抱着自己说,要好好爱自己;是渴望一份坚定不移的依赖,却从不敢相信会真的存在的胆怯;是从来都是爱不逢时,却从不怀疑他会在某一天驾着七彩祥云而来的执着。
是总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寻得久违的安全感,是跟许多人说等以后要养一只狗,并连它的名字都已经想好了,是始终憧憬爱情但即使孤独终老也毫无所谓。
是佛系到近乎颓废,唯一谈得上的一点追求,便是要读很多很多的书、写很多很多的字、去很远很远的地方,爱很好很好的人。
人或许难得千面,但至少是多面。那独自时的那一面,是否就是最为主要也最为真实的一面呢?最为坚强也最为脆弱的一面。像剥洋葱时的层层向里,我们剥掉利欲、剥掉浮躁、剥掉喧闹、剥掉虚荣后的样子,是沉默不语的独自前行吧,是不远万里的行者,没有至始至终的随行。
前几天计划要给一个特别的朋友送一个手工制作的东西,于是用了三个整天的时间把它完成了。东西并不精致,之前还犹豫做完了要是很丑的话会不好意思给他,做完后却是觉得不给他都对不起那么认真的自己。之前不过就是单纯的想要给他,现在是不仅因为他,还是要尊重自己有过的那一点付出。我花了三天的时间,能换得他四天的喜欢,也算是我赚了吧。
但其实,从中获得的也并不只是他可能会有的四天的喜欢,还有三天里倾尽一切专注的那种心无旁骛的感觉,拥有全部属于自己的时间,做着心甘情愿的事情,像是个操控一切的主宰,每一笔一划都是希望与憧憬。曾经在书中作者说想要一种“累到极致”的感觉,那时不觉,看着像是自虐。原来,有些疲惫,竟是连轻松都无法比拟的喜悦。
后来,当父母因为一些事情突然回家一趟,于是一时半会儿,竟怎么也找不回前些时日的安然了。被打乱了的节奏感,沉沦在无聊的迷失中,再也无法将后一天的事事先理一个草稿,也无法将一天里陆陆续续的事串联起来,本来随性惯了的,竟是也有些受不了这样的无厘头。
混乱而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便是不停的打字,当所有精力都用来想如何拼凑句子的时候,仿佛会找到片刻独自的感觉,世界被缩减成一个人和一台电脑,却一点也不拥挤,反而自由自在,思绪平静,只希望不要停、不要出去。
当自己的生活与除开自己外的人的生活被太过拉近时,竟会猛生一阵恐慌,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会如此。每个有都有自己形成的规则和自己习惯的样子,那就不必事事都要区分个对错好坏,在尊重的基础上,定会是百花齐放的和谐。你我互生牵挂,却又互不打扰,然则一直都在,会是岁月静好吧。
白槿湖在一次访谈中谈起“距离感”时,想起女儿说的那句惊呆了自己的话—“妈妈,请不要将你的事强加于我,我也有我的事要做”。她说,距离感不意味着隔阂和疏远,是彼此心中有对方,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与成全。每个人都有跟个人要做的事,即便放在你眼里是不值一提,在她心里却是可以倾注许多许多用心的,那是值得,那很有意义,那是只属于他的事。
所以,距离感是让每个人都得以守护住属于自己的独自的样子的一种方法。我们不是专制独裁的暴君,决不允许别人一分一毫的入侵,我们只是很爱自己,所以最清楚自己所需,独自时的自己是最舒服、最专注的,而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状态。
白槿湖说,如果有人超过了这个尺度也并不会觉得被冒犯,因为对方本是好意,她会向他们说明。
或许只是每个人固守的范围不太一样,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