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这是中国人相互见面打招呼的一句日常用语。好象前些年大家对这句打招呼用语还颇有争议。
有些人觉得太土。觉得人家外国人打招呼都是“hello",感觉很洋气。感觉最少也得来句”你好。“因此,后来有些地方又有些改进,变成了”你好,吃了吗?“
还有一些人,为了说明“吃了吗?”是很土的一句话,经常说,遇到人从厕所出来,也是打招呼说:“吃了吗?”
我想说,这种情况有没有呢?或许是有,但一定不是经常出现的。毕竟人们说话还是会动脑子的。只有当你觉得“吃了吗”这个打招呼的方式不好,很土,要淘汰时,你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抹黑它。
其实,现在我们生活中,用”吃了吗?“打招呼已经很少见了。但我每次回到农村老家,村里人一见面还是问”吃了吗?“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有人说,汉语的“吃了吗?”这句打招呼用语,其实就是英语的“你好”一样的意思。说这话的人,其实并不了解“吃了吗?”它的来源和真正的含义。
为什么用”吃了吗?“这句话来打招呼?过去,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那时,人们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人们之间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吃过饭没有。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吃了吗?”竞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
这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吃了吗?”的由来的说法。
但你可别以为这仅仅是打招呼的一句话。在我们老家,有外人来村里,或村里人一见面,自然就会主动问“吃了吗?”。一般情况下,对方都会回答“吃了。”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对方回答“还没呢?”那主动打招呼的一方是肯定会说:“那进来吃饭。”对方如果客气说“不用了。”主人还会说:“有饭啊,吃了再走。”大多都是诚心的。当然也有是客气的。
因此,习惯了此道的百姓们都知道如何应对。当你到一个新的村庄,哪怕只是路过,村里的人看到你就会很自然地问“吃了吗?”,由于不太熟,你肯定会回答“吃过了。”因为,这时,如果你回答“没有。”,那对方不论愿意与否都得客气地对你说:“那到家里吃饭吧。”尽管你表示不去,双方还得在那客套许久。
一句“吃了吗?”不仅是招呼,更是显示出一种纯朴的热情好客。里面有客套,更有真诚。
“五一”假期,回老家看望父母。早晨,一个卖肉的师傅开着三轮车来到我家门前,并吆喝着:“买肉吗?”由于我长年不在老家生活,并不认识那个卖肉的人。母亲认得,她对十里八乡的人大体上都是认识的。母亲一出门,就热情地对卖肉的师傅说:“这么早啊,还没吃饭吧?来来来,先进来吃点早餐。稀饭、干饭都有。”卖肉师傅连忙说:“不用,不用。”母亲继续客气地请他进去吃饭。卖肉师傅说:“不是我客气,实在是要赶着去其它村子卖肉,不然今天的肉卖不完就麻烦了。”说完,匆匆地开着三轮车走了。
说这个故事,就想说的是在我们老家,“吃了吗?”真的并不只是客套话,而是包含了真心想请你吃饭的意思。
虽然现在“吃了吗?”已经越来越少听到了,逐渐消失也是必然的趋势,但它的存在以及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国民间传统的“客气”文化却是以更多的形式存在着,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