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群爱写作,爱读书的群友。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写出好文章。我也是,通过差不多10个多月坚持“听书”,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新的认知,我就把自己的认识和困惑写出来,一来,但愿这些能够给写作的学友启发;二来、也希望能够坚持训练不断输出。
我以为写首先是要想写,要有写的冲动和欲望。
每个人都不同,我最初是因为生活有困惑,心中有疑团,内心总有打不开的结(现在也有。。。但是不同)我期待一束光照进我的生活,让我看到前方,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想要发声,想要表达的欲望。
我是第一阶段的人,即我有写的欲望和冲动,属于冲动型。
我写的文章以自己内心的冲突,矛盾结合所读书的理论,通过这种方式,我觉察、发泄、疗愈自己,通过写,我梳理了我所听过的书,看过的文字,甚至回想起身边一些微小的事情。
在第一阶段,我对自己没有修辞的要求,没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要求,因为首先要真实。即最真实的内心矛盾冲突,真实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对于自我的探索,觉察所释放出的光辉是能够长久吸引到读者的,就像诗经最简单朴素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人之常情的真实,直白,没有扭扭捏捏的惺惺作态,女人喜欢美男子,男人爱美女,这才是人之常情,人心所在,因此得以千古传唱。
修辞难道不重要吗?当然不是,我是说先要有内容,再来做修辞,否则只是华丽的衣裳,没有一个有血肉的人穿,显然是乏味的,修辞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碳。文章的可读性在于,要么有独特视角启发别人,要么有独特思想,使人思考,要么有专业技能使人进步,什么都没有,只有辞藻和韵律,就像一盘十分精美的菜品,差了一勺盐,少了一点味道。
韵律、辞藻、画面感是靠平时积累,这个积累一是资料收集,看到好的章句,用词,都随时记录(有时做不到啊,好的句子过几天就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还有一个是靠平时敏锐的观察,观察周围事物、人物言行举止,观察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所爱所恨,这些感觉,场面慢慢积累并记录下来,会有一个顿悟到渐悟的过程,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读一两本书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一次讲座能告诉你的干货也是作者几年的积累,和辛苦的总结。听者能够掌握其中关键,在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便是最大的收获。对于写作水平的提升,有位大师曾说,想要成为写作天才,先写个10年吧。所以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
逻辑性是我自己也常犯的毛病,还好有高人指点,掌握逻辑的精要在于:观点统领全篇、论据之间要无遗漏、不重复、相互独立彼此不包含。至于论据是按递进、并列等方式排列还是其他方式都要遵循无遗漏、不重复、相互独立彼此不包含的原则来编排。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以观点统领全篇,论据按照上述原则铺陈。当然有人喜欢最后亮出观点或者观点隐藏其中,这些都是基于已经设计好的逻辑来做的,总体的架构是清晰明了的。
你看逻辑和架构能够给你提供大纲,修辞和韵律让衣着华美,那内容输出可是要见自己功力的了,输出什么,关键看你有什么。我就是有对读书的感悟,对学习的总结,对某种现象的吐槽。那我的观点是什么,角度是什么。我用什么理论来支撑我的观点,来说服自己,启发读者。这个是任何讲课的老师都给不了的,这个的自己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所读的书来解释生活,解释矛盾冲突,这样这些认知体系,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自己的,才能自然输出,我以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多读,多思,多练。
画面感和细节描述是我的短板,当然我其他方面也有毛病,但是这个毛病目前最突出。听了熊浩的《为时代发声》,里面有特别棒的画面感的描述,比如: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在一个每天信息迎面扑来的时代,所为繁花似锦,所谓热火喷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赶集似得往前走,进去出来,进去出来; 还有一位大师的画面感描写佳句:当文字可以把你内心最细腻忽微的褶皱都捕捉到时,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内心的褶皱这句,我是想破脑袋也写不出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写作者非常的敏锐,没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是写不出这样好的句子的。
写是我爱好,写好是我的追求,因为:写是:1、不断说服自己的过程;
2、不断疗愈自我的过程;3、不断释放自我的过程;4、使自己越来越敏锐的过程(一个多年写作经验,有一定心理学功底的大师写的)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这可是秘密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