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章主题是,何为自尊,以及自尊由哪三大“成分”构成。
简单分三个问题学习。
一、何为自尊
自尊是人格的最根本组成部分之一。
自尊有双重含义,即评估某个事物的价值和对某个事物的看法。
本书对自尊下的定义为:
自尊,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
这种对自我的评判性,对我们的心理平衡极为关键。
如果评判是积极的,它会让我们高效地行动,自我感觉较好,能够面对生存中的各种困难。反之,则会带来各种痛苦和不快,影响我们的生活。
所以,为了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评估我们自己的自尊,可以自测评估下列几个问题:
1. 我是谁?我的优缺点?我能做什么?有哪些成功和失败?我的长处和不足?在别人眼里,我的价值何在?
2. 我是否在自己视作一个值得别人同情、喜欢和爱的人?或者相反?
3. 我何时曾对自己失望、不满和感到难过?何时我对自己感到骄傲、满意和快乐?
二、自尊的三大支柱
自尊由三大“成分”构成:
自信、自我观和自爱。
三者的适当组合,才能让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爱,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意味着自我评判,自爱是完全无条件的。
自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家庭在儿童时期给予我们的爱以及情感上的滋养。
自爱是自尊的基石,也是人内心深处最为秘密的一个部分。
自我观,指的是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是自尊的第二大成分。
自我观意味着人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价,认为自己有哪些潜力和不足。所以,主观性较强。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是积极的,它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经受住挫折考验,达成最高目标。
自信,是自尊的第三大成分。自信主要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言。
有自信,就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场合,能采取恰当的行动。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自信,就观察他在出乎预料的情况下,或者在遇到困难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自信从哪里来?
主要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
自信需要用行动来维持和发展,平日的小小成功对于我们的心理平衡都是必需品。
三、自尊的养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两大需求,即感觉自己被爱和感觉自己有能力。
一方面,感觉被爱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感觉被欣赏、被同情、受欢迎、被人渴望等。
另一方面,感觉自己有能力的同时,还想要自己表现好、有天赋、能干等。
无论在什么领域,我们都有这双重的需求。
如果只是被爱,而不被崇拜和尊重,会令人感到耻辱;如果只是得到了尊重却不被欣赏,则会让人沮丧。
自尊不是一次塑造,一劳永逸的,它是我们人格中不断变化的一部分,需要不断获得滋养。
到这里,请问你评估自己的自尊水平如何呢?不妨用上述小问题一测。
总之,自尊由三大“成分”构成:自爱、自我观和自信。三者的合理组合和平衡,才能让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