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和训练的意义
在任何意见事情之中,都存在着参与者和旁观者。而他们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是不相同的。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而参与者则尽其所能,影响这件事情的取向。
一个参与者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方面是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一方面是采取一种行动的趋向,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防止较坏的结果。
有两个词表示这种态度:关心和兴趣。
兴趣这个名词有三种意义:第一,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第二,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第三,个人的情感倾向。
1.一种作业、职业、研究、商业,常有人称之为一种兴趣。
2.我们也称兴趣是事物感动人或吸引人的地方;是事物影响人的地方。
3.当我们说某人对这件事感兴趣,重点放在他个人的态度。感兴趣就是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个对象,或置身于某个对象。
关于兴趣在教育上的地位,贬低兴趣的人,首先是夸大上述第二个意义,然后又把这个意义孤立起来。他们所谓兴趣,不过是指一个对象影响个人的利害和成败。就教育方面说,他们认为,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添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注意和努力。
反对这种方法的人,他们的理由是根据这样的事实或假设,即儿童所要获得的各种技能和教师所用的教材,本身并无兴趣。也就是说,它们对学生的正常活动并无关系。补救的方法在于发现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持下去,这种材料的作用就是它的兴趣。如果我们的教材有这种作用,就不需要去寻找使材料有兴趣的方法,也不需诉诸专断的、半强制性的努力。
兴趣这个词,从英文词源上来说,含有居间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在教育上,这个距离可以视为时间上的。一个过程的成熟需要时间,这个事情非常明显。我们往往忽略这个事实,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遥远的终点。在这两者之间是手段即居间的种种情况——如要完成的动作;要克服的困难;要使用的工具。只有通过这种种居间的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
这些居间的情况所以饶有趣味,正是因为现有的活动要向前发展到我们所预见的结果和期待着的目的,全靠这种居间的情况。如果我们所用的教材必须设法使人感到兴趣,这就意味着所提出的教材没有与目的和儿童现有的能力联系起来;或者即使有联系,并未被察觉。所以,通过使学生了解存在的联系,从而使教材有兴趣,这不过是一种常识;而通过外部的和人为的诱因,使材料有兴趣,那是对加在教育上的兴趣原理的名声的败坏!
下面说说训练的意义。在一个活动需要时间的地方,在活动的开始和完成之间,要经过很多手段和有障碍的地方,就需要进行审慎的思考和持久的努力。通常所谓意志,极大部分正是说我们有一种深思熟虑的或有意识的倾向。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就是说他在努力达到所选择的目的时,既不变化无常,又不苟且敷衍。
意志显然含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说对结果的预见性;一个因素是说预见的结局对人控制的深度。
1.固执是一种坚持性,但并不是意志力。固执可能只是动物的惯性和感觉迟钝。一个固执的人,通常不愿意使自己明白他所提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对他们的行为的结果,自己欺骗自己。坚强意志和薄弱意志的主要区别是理智的区别,表现在对行动结果的考虑坚定和全面的程度。
2.有一种情况是推测性的勾划出许多结果。这样一来,虽然能预见到结果,但是,这种预见的结果并不使人坚持进行。多数人因为遇到不平常的、没有遇见到的困难,或者因为对一个直接比较使人满意的行动所出现的引诱,而自然地离开计划中的行动的进程。
如果我们能训练一个人,使他能考虑他的行动,并且深思熟虑地实行这些行动,这个人到这种程度就是一个有训练的人。所谓训练就是具有运用自如的能力;能支配现有的资源,以实现所从事的行动。一个人知道他要做什么事,并能迅速地运用必需的手段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他接受训练。
训练是积极的事情。威胁人的精神,克制人的爱好,强迫人服从,抑制人的情欲,使下属做不合志趣的工作——所这些事情,是否具有训练的作用,就看他们能否使人认识他在做什么,和能否使人坚持进行,把事情做成功。
兴趣和训练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对立的。即便是比较纯理智方面所训练出的能力,如果没有兴趣,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兴趣,就是思考也会是草率的和肤浅的。儿童“不愿意听”,是因为他们的心思不在学科上,这种学科并不能触动他们,不为他们所关心。
这种情形是需要补救的,但是补救的方法不应采用足以加剧和反使儿童厌恶的方法。甚至惩罚一个儿童不肯用心,也是一种方法,使他认识到这件事并不是完全和他无关;这是唤起儿童的“兴趣”,或者使他觉得这件事的关联。
要有坚持的行动,兴趣必不可少。兴趣就是所预见的目的,深深的吸引人的积极行动,去实现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