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一语道破,所有文人的梦想。埋头苦读,终级目标便是要做上一官半职,不为自己享受,也为光宗耀祖。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条路看似光明,却是十分坎坷的。一方面没有学而优,做官的可能性很小,层层筛选,展露头角的几率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家贫之人,即使“脱然有怀”也只能“求之靡途”,朝中没人,无人举荐,即使你是钻石,也只能埋没在沙土之中。
可是真的为官是唯一正途吗?纵观历史,发现孔子还是理想化了,文人博古通今后,大都是非观念很强,愤世嫉俗,彼有傲骨,对阿谀奉承之事,嗤之以鼻。不愿唯心,为了仕途顺利,而出卖自己的灵魂,是的,文人是有灵魂的,所以陶渊明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官场最是藏污纳垢,关系错综复杂,而如果只你一人洁身自好,“水至清则无鱼”,仕途很快便会无路可走。
所以,很多文人,满腹心酸或怀才不遇之感,而告老还乡,不管是陶渊明还是李白或是杜甫,都是内心矛盾重重,身体还想做官,想要名利,可是内心的心高气傲又不屑为五斗米折腰。
就是这样的一种两难,注定成就不了他们的仕途,倒成就了他们的诗文创作。陶渊明当了80天小官后,就无奈辞官回乡。他的《归去来兮》便是把这种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归去来兮,请息以交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官场上的人都和我志趣不同,没一个是我要接交的,就不要再谈什么驾车出游寻找梦想的事了。曾经的雄心壮志,要找到志同道合之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现在却只有四处碰壁之后的心灰意冷。
从此学会放下,原来寄情于山水与灵魂为伴,才是人生的正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些许无奈,但是更多是醒悟,不是对自己小愁小悲的醒悟,而是站在人生的大前提下,知天命不可违的醒悟。
这样的醒悟必然来自于经历,来自于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就像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阅历和心智都非常成熟,自然就会明白世间很多游戏规则,适合自己还是不适合自己。诗人终于乐而知天命,其实也是人格完善的必然结果。
他从最初孜孜以求,想得到社会的认同,到幡然醒悟回归本我,最后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是非常值得称幸的事,终于放下对外在利益的追求,淡泊明志,回归自然。实现身体和心灵合一。
所以,只有欲望越浅时,自我才越清晰。所以,什么是人生的目标?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