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设计模式当中,原则就是其中的理论,而具体的设计模式就是在原理上面的实践。到现在为止,设计模式一共有23种,每个设计模式都是遵照一定的原则进行设计的。
我们常讲,面向对象具有三大特性,继承、封装、多态;我们设计软件的时候要到高内聚,低耦合;我们设计接口的时候要通用,有扩展性。其实,设计模式的原则,就是体现在我们的这些理念当中。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只是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却在实际的编码过程中,把业务逻辑写在jsp页面上,而且还写了1k行、重复的代码,一遍又一遍地复制,黏贴、方法里面的入参有十几二十个等等。所以,当讲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时候,不仅仅是认识这几个字,还需要知道的是这几个字背后的含义,并且能在实际当中得到应用,因为我们做的并不是口头上的编码,或者ppt编码,而是实际上要在ide上敲的。
啰嗦了那么多,那到底设计模式当中有哪些原则呢?下面就是他们的原则及其具体的含义,原则和含义是摘取至《设计模式从入门到精通-杨帆-电子工业出版社》或者维基百科,而通俗理解是我个人的理解,会比较白话文一点
原则 | 含义 | 通俗理解 |
---|---|---|
单一功能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 | 每个类都应该有一个单一的功能,并且该功能应该由这个类完全封装起来 | 一个类只实现一个功能,不该管的不要管 |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OCP) | 软件中的对象(类,模块,函数等等)应该对于扩展是开放的,但是对于修改是封闭的 | 原来的代码不要去改,要加新的功能或者修改原来的功能的时候,采用添加方法的方式进行修改 |
里氏代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 | 若对每个类S的对象O1,都存在一个类T的对象O2,使得在所有针对T编写的程序P中,用O1替换O2后,程序P行为功能不变,则S是T的子类 | 本来被调用传入的是父类,替换传入子类以后,程序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 |
依赖倒转原则(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DIP) |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底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希捷,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 面向接口编程,调用其他模块的时候调用接口,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类 |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 | 不要强迫客户依赖于它们不需要的方法,应用接口将两者隔离 | 在接口设计中,尽可能小,尽可能细化,调用方需要的接口才提供,不要提供一堆别人不需要的接口 |
合成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 CRP) | 复合优先于继承 | 在A类中引入B类,当做A类的成员变量,而不是在使用B类extends A类 |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 LoD) | 每个单元只能和它的朋友交谈:不能和陌生单元交谈 | A类调用B类的方法,B类就提供必要的一些方法就可以了,自己内部的一些方法尽可能不要让A类知道 |
这些就是我们设计模式当中的原则,七个,不多不少,所有的系统的软件设计的根基也就是基于这七个原则,虽然现在还没有提出他的实践——设计模式,但是根据这七个原则,我们也可以写出像样子的代码来。例如根据单一功能原则和接口隔离原则,最极端的就是我们一个接口中就只有一个方法。根据迪米特法则,我们可以一开始把所有的方法都写成private的,其他类需要调用的时候,才根据defalut-->protected-->public的范围去进行修改。当然,我们不可能采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去写代码。软件工程是一个平衡的工程,任何的设计会有好处也有不利的地方,考虑到开发成本,开发周期,我们的代码并不会完全按照规范来开发,会进行适量的冗余,这是权衡规范和实际的情况来定的。
接下来,对每一个原则,都会有一篇文章,具体探讨这个原则的细节内容,也会给出例子,包括代码的例子以及生活当中的例子,尽可能把所有找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