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网易
昨天比特币暴跌,最低的时候跌破一万美金,从最高的两万美金直接腰斩。
结论1. 比特币本身没有创造价值,你从比特币投资里头赚到的钱都是【后来者的钱】。【比特币和庞氏骗局确实没有很大区别】。长远来看,股价增长还是依托于企业价值本身的增长,而比特币在这点上不一样——【它不创造价值】。」
结论2. 只要大量持币的比特币玩家联合起来,操纵市场价格并不是一件难事。【把命运交由其他人手中】,不能按照客观规律去判断投资标的的价格,这种【无力感】,不适合笔者。
叨叨戚按:区块链的真正的变革,是解决了网络支付可信度问题,
任意实体都可以发行。只不过有多少吸引力,多少人愿意用而已。
它引领支付及配套的商业形态,但是,它解决不了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
至于炒作的问题,那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几百年反复存在的把戏。人性从没变过
「我该不该投资比特币?」
大家好,我是肖璟。
昨天比特币在暴跌,最低的时候跌破一万美金,从最高的两万美金直接腰斩。很多人在问我现在是不是抄底的好时候。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比特币。
这是我的第 3 篇与投资相关的文章。
上次在年终总结时我提到我去年的一些投资,我顺口提了句:「比特币是我赚不来的钱。」
于是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稍微解释一下背后的逻辑,顺带回答几个关于比特币的问题。
什么是比特币
鉴于网上有不少科普文章,我就不鼓励伸手党的行为、不在这里详细介绍比特币了。
我之前录过个小视频,对比特币做了个稍微通俗点的解释,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百度百科「区块链」词条,可以在秒懂百科的视频里头看到我油腻的妆容。
未来比特币定位是什么
业内对比特币未来的定位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希望它未来可以成为流通货币,比如上街买买买的时候直接用比特币就可以结算。
有的人则把它当作另类投资的一种,类似于贵金属,他们会把比特币类比为黄金。
有的人则只是把它当作是区块链技术或是货币流通机制的试验田。
还有的人则不是很关心它到底本质是什么,只关心能不能帮自己赚到钱,我估计这类人可能占多数。
想要把比特币当作流通货币的想法目前看来并不可行。
如果你读过我的新书《无现金时代》,你可能会记得,货币有四大功能:
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充当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用以标价)
储藏价值(stored value,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化为未来的购买力)
延期支付标准(standard of deferred payment,用于支付债务等非即期交易)
比特币剧烈的波动性让它没法很好地发挥「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功能。
之前微博流行过这么一个笑话——
「一个小男孩想向他有投资比特币的爸爸要一枚比特币当生日礼物。爸爸:“什么?你想要 18,933 美元?17,533 美元可不是一笔小钱啊!你到底需要 11,589 美元这么多钱干嘛?”」
显然要用比特币来结算或标价都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
此外,比特币每过 4 年产量减半,到 2140 年总量将达到 2,100 万个,并且不再增加,它是一种通缩货币。
通缩即通货紧缩,是跟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我们知道央行印钱会引发通胀,钱会越来越不值钱,通缩则是相反的情况,钱会越来越值钱。
这个特性让它具有天然的「储藏价值」,然而却让它不能很好地发挥「延期支付标准」的功能。
试想一下,如果你打算借 50 个比特币用于贷款买房,假设现在的价格是 6 万人民币,你知道它是通缩货币,之后只会越来越贵,可能明年就是 60 万人民币了,你还会用借比特币来买房吗?
同样因为通缩属性,大家预期中比特币会升值,于是便囤着比特币不拿来投资消费,经济自然是没法发展了。
结论是,比特币很难作为主流流通货币。
个人比较倾向于把比特币当作贵金属,类似黄金白银。
比特币和贵金属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基于某个群体的共同信仰而变得有价值,稀缺、有限,可分割。
我该不该投资比特币
这取决于你的投资哲学。
我是个价值投资的忠实拥趸,一个东西价格偏离其内含价值过多,则有投资机会。
所以上次我说,比特币这个钱我赚不来,因为它和我的投资体系是不相符的——货币或是贵金属的价格不能很好地反映它们的价值。
货币创造的价值只有支付价值本身,可以用来促进经济交易发展,贵金属主要价值则集中在美学价值,工业价值也比较有限(比特币可能连这个价值都没有)。
所以无论我们把比特币当作是货币还是贵金属,都很难对其有正确估值。
那比特币的价格既然不是由价值决定,那由什么决定呢?
这其实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啦——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既然我们知道比特币的供给是恒定的,那我们主要来看看需求。
我们前面也论证了比特币作为流通货币的不合理性,且支付有多种替代手段,它很难成为主流的流通货币。
所以目前它的支付价值主要体现在灰色黑色产业,像以前的丝绸之路,或是用来绕开外汇管制。根据 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 的估算,非法产业交易(包括毒品、武器、造假、非法捕捞、贩卖人口、走私野生动物、人体器官、文物等等)每年大概有 1.6 万亿 到 2.2 万亿美元的交易额,平均日交易额大约是 44 亿到 60 亿美金,就算所有交易都用比特币来结算,这样的市场撑得起目前比特币 2,000 亿美元的市值吗?我有点怀疑。
甚至,因为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加上高昂的交易成本,且账本完全公开不匿名,灰色黑色产业交易大多也开始专用门罗币等匿名货币了。
那是什么在支撑着比特币目前的高市值呢?
这里我要提一个被称作「20世纪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的案例——钻石。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是我从小就常听到的广告。我问了几个小伙伴,发现这个广告背后的钻石巨头 De Beers 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这在我读大学时可是很经典的商科案例。
100 多年前,钻石产量特别少,每年也就几公斤,只有在几条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里找得到。然而到了 1870 年,南非 Orange River 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顿来计算。供给上来了,钻石本身又不具备使用价值,价格掉下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于是南非钻石矿背后的英国金主爸爸们联合起来成立了 De Beers,通过控制钻石产量来控制钻石价格。背后逻辑跟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石油产量是一样的。
在 1900 年前后,De Beers 控制了世界上超过 90% 的钻石生产,时至今日,它依然控制着超过 30% 的市场份额。
把握了供给端,De Beers 在需求端也投放了大量资源。
通过大量的广告投放,De Beers 硬生生地把一个没啥工业价值的碳单质描绘成了财富、权力和爱情的象征。除了电影植入和明星广告,De Beers 还让媒体写了一堆软文,强调名人们送给他们爱人钻石的大小(当然现在也是,比如明星的订婚戒指有多少克拉通常都是一个常被娱乐媒体热炒的话题)。
需求是可以被硬生生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类比一下比特币的供需关系,你自然也不难理解了——
从供给端来看,最早的那批炒币玩家控制着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比特币,加之其通缩的属性,市场上真正流通的比特币其实不多。
这跟 De Beers 控制钻石产量其实异曲同工。
控制供给还有另一层意思——对于「万币侯」(持有币量超过 10,000 个的人)而言,所有的比特币财富只是纸面财富。如果你想把所有比特币在一天内全部抛售,你很难不影响市场价格。
从需求端来看,现在比特币的很多需求其实都是由媒体激发的。通过控制供给炒高币值,再用「资产倍增」来吸引媒体的大量曝光,吸引大家眼球后,再通过网课、论坛等方式对普通投资者进行转换,创造了投资需求。
过去一段时间我参加过不少互联网金融的局,发现去年新加入战场炒币的投资者们,很多连侧链、SegWit、软硬分叉之类的名词概念都不了解,只是抱着投机的心态进入这个市场。
比特币的需求创造跟 De Beers 的猛砸广告也没啥两样。
所以在过往一年比特币奇迹式地暴涨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结论有二:
1. 比特币本身没有创造价值,你从比特币投资里头赚到的钱都是后来者的钱。
2. 只要大量持币的比特币玩家联合起来,操纵市场价格并不是一件难事。
从结论 1 来看,比特币和庞氏骗局确实没有很大区别。
上次跟某币网的增长负责人喝酒聊天,我聊到了结论 1,她反驳道:「炒股不也是一样吗?你觉得 A 股最后是谁接盘?」
我:「公募基金,当然最后还是散户、普通投资者。但长远来看,股价增长还是依托于企业价值本身的增长,你投资了公司,它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的那些价值,才是股价长期增长的动力。而比特币在这点上不一样——它不创造价值。」
而结论 2 则是我赚不来比特币钱的另一个理由吧——把命运交由其他人手中,不能按照客观规律去判断投资标的的价格,这种无力感也不是我喜欢的。
Again,我前面也说了,我不反对你投资比特币,只要这符合你的投资哲学。
我自己在单个比特币 5,000 人民币时买过少量比特币,中间经历了涨到 8,000 多再跌到一两千,最后我在 6,000 多人民币时抛了,因为深入了解后觉得它不符合我的投资哲学(所以你也可以说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至于比特币会不会继续涨下去,完全取决于万币侯们是否觉得已经从这个市场里攫取到了足够的利益。
我个人倾向于觉得「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要没有监管过度干涉(这是个大前提),长涨下去应该也没啥问题。
只不过随着持币逐渐分散,之后比特币的波动应该会逐渐趋小,最后像黄金这样成为一个「类贵金属」。
区块链技术,是下一个风口么
当然,技术是无辜的。
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因为分布式计算的属性,它的容灾能力和防篡改机制都很 NB。这两个属性可以用在很多领域:金融、数据存储、公共领域(比如选举投票)等等。
我在服务的一家公益机构最近正打算跟腾讯区块链合作,在它们的平台上公示资金流向,这些数据无法被第三方篡改,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加公益机构的公信力。
不过某种程度上,区块链技术其实已经沦为跟以前的「大数据」差不多的境遇——无数公司借着「区块链」的标签炒作自己的业务。
最好玩的案例自然是港股「坪山茶业」改名为「区块链集团」,而投资者也推波助澜,一天内把它的价格抬高了 23%。